菇神廟會 沈亮 /攝
凡菇民聚居的地方,都建有菇神廟,菇神廟中中豐富多彩的廟會活動形成了廟會文化。菇神廟會是菇民政治、商業、文化、體育活動的中心,是香菇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吳三公發明了“砍花法”和“驚蕈術”使廣大勞苦人民得以種香菇謀生。在吳三公去世后,菇民們感念吳三公的恩德,建起了菇神廟以紀念這位香菇鼻祖,同時,也滿足了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需要。慶元最早出現的菇神廟是宋咸淳元年建在西洋村的“靈顯廟”(即現在的西洋殿)。
菇民們建造菇神廟不單是為信仰而建,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它來聯絡菇民,通過節菇神廟中菇民的上層人物出面商量、調處一些矛盾等。因而,它既是菇民精神上的寄托,同時也是菇民利益的保護者。
菇民們每年都是冬去春回,在他們印象中沒有過年和元宵這些概念,每年在菇神廟中所創設的菇神廟會成了他們的節日。在廟會期間,菇民們或會親訪友,或切磋技藝,或練習武功,或賽歌演戲,或商談“生意”。技術交流自然是菇神廟會的重要內容,其中主要是各省的菇場情況,菇樹資源,砍花法等等。所有這些都為翌年菇民的動向奠定了基礎。
解放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賦予廟會文化以新的形式和內容。一些舊的陋習已被革除,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看電影、傳授香菇生產新技術等,使整個菇神廟會充滿了清新、高雅的文化氣氛。同時還吸引不少國內外文化藝術工作者前來采風觀光,在1999年的中國第四屆攝影藝術節期間,70多名來自國內外的攝影家來此地采風,拍攝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藝術作品,并產生本屆藝術節抓拍活動的最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