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土的石錛、石鐲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慶元境內繁衍生息。夏、商、西周(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1年)慶元境域為越地(古代民族越族聚居地)。春秋(前770~前476)為吳、越東平鄉。戰國(前475~前221)后期(約前306)楚滅越,屬楚國。秦(前221~前206)屬閩中郡(郡治在今福州市)。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2)惠帝三年(前192)立東甌國(治所在今年內溫州市),為東甌國土。始元二年(前85)以東甌地置回浦縣(治所在今臺州市椒江區章安鎮,轄今臺、溫、麗三市區域),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郡治在今江蘇蘇州市)。東漢(23~220)建武初(公元25年)省回浦入鄞縣(屬今寧波市)。章和元年(87)析回浦故地置章安縣(治今臺州椒江章安鎮),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治今紹興市)。建安四年(199)分章安置松陽縣,屬揚州會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縣南部置遂昌縣,屬揚州會稽郡。自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1)歷隋(581~618)至唐朝乾元二年,500多年間,松陽縣先后隸屬揚州臨海郡、永嘉郡、處(括)州、江南道(或江南東道)括州;遂昌縣先后隸屬揚州東陽、括州、江南道(或江南東道)括州。
唐(618~907)乾元二年(759)析遂昌縣、松陽縣置龍泉縣,慶元境域屬浙江東道括州龍泉縣,稱松源鄉。五代十國(907~760)后晉天福二年(937)閩國奪取吳越國龍泉縣松源鄉之半(今福建省松溪縣溪東、渭田、舊縣、河東、茶平、不含錢園橋行政村的松源鎮及政和縣的鐵山鄉錦屏行政村)建松源鎮(治今松源縣舊縣村),屬閩國。另半(今屏都、淤上、隆宮、安南、松源、四山、百山祖、合湖、賢良、五大堡、張村、舉水、龍溪等鄉鎮)仍屬吳越國處州龍泉縣。北宋(960~1127)屬兩浙路(或兩浙東路)處州龍泉縣。
南宋(1127~1279)寧宗慶元三年(1197)析龍泉縣松源鄉益以延慶鄉之半(今龍泉市小梅、查田、茶豐、青溪、四源及慶元縣三濟、黃真、黃田等地)置縣,以寧宗年號“慶元”稱名——為慶元縣建制之始——屬兩浙東路處州。縣治濛洲(今慶元縣城松源鎮)。
元(1271~1368)初慶元縣屬江淮行省(1284年改屬浙江行省)處州路(1359年改為安南府,旋改處州府)。明(1368~1644)洪武三年(1370)撤慶元縣置慶元巡檢司,治查田(今屬龍泉市)。洪武十三年復置慶元縣,屬浙江布政使司處州府。景泰三年(1452)青田縣鳴鶴鄉升天里一部分地域(今江根、竹坪、官塘、左溪、青竹、蘇湖、嶺頭、南峰等鄉村)劃給慶元縣,“延慶鄉之半”地域中的小梅、查田、茶豐、青溪等地劃歸龍泉縣。清(1644~1911)屬浙江省處州府(辛亥革命時改為浙江軍政府處州軍政分府)。清嘉慶(1796~1820)年間,慶元縣屬的金村、下洋劃歸龍泉縣。
民國(1912~1948)元年慶元縣直屬浙江省都督府。民國3年(1914)屬浙江省長公署甌海道(道尹駐今溫州市)。16年(1927)廢道,直屬浙江省政府。21年(1932)6月屬浙江省第十二縣政督察區(同年10月改稱第三臨時特區,署址龍泉)。24年(1935)6月改屬麗水行政督察區(25年4月改稱第九行政督察區。37年4月改稱第六行政督察區,署址麗水。同年7月改稱第七行政督察區,署址云和縣)。
1949年5月17日慶元和平解放,7月5日慶元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府駐地松源鎮),屬浙江省第七專區(同年10月改稱麗水專區)。1952年1月~1963年4月撤銷麗水專區,改屬溫州專區。1954年3月原屬景寧縣的吳坑鄉劃給慶元縣(今屬張村鄉)。1957年5月原屬龍泉縣的龍巖村劃給慶元縣(今屬百山祖)。1958年3月隆宮鄉的張天村劃給福建政和縣。1958年11月慶元縣并入龍泉縣。1973年7月17日國務院批準恢復慶元縣建制。1975年3月原屬慶元縣的四源鄉劃歸龍泉縣。1975年8月18日慶元縣革命委員會掛牌辦公(1981年7月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縣人民政府),屬麗水地區。2000年撤銷麗水地區,設立地級麗水市,慶元縣屬麗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