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五年(戊子•1648)十月,南明政權反攻慶元,陷城。十一月初三日,清兵松溪援兵至,激戰于城池內。是役也,軍民死亡七、八百名,焚屋毀物不可勝數。是我縣有史以來最酷最慘的一場戰事。之后,清庭曾加強了慶元城的防衛。
翌年(己丑•1649)九月,南明將馮生舜再度攻慶元,清千總李定國迎戰,相遇于大濟赤膊嶺。于是乎,一場鏖戰在這山嶺展開。南明軍殺李定國,遂攻城三晝夜。后因清兵政和援兵至,南明兵敗退,戰事結束。
一度成為古戰場而上了史書的“赤膊嶺”座落在大濟村南。清版《慶元縣志》載:“赤膊嶺:縣南七里。”它是大濟村通往三、七都乃至福建政和的捷徑山道。由于在這條山嶺中有著穿在山崗背之上、隨山勢蜿蜒、兩邊都是陡坡、嶺面凹下如水渠的這么具有特色的一段,這段在草木叢中現出的山道狀若一只裸露抻出的肩膀,所以,整條山嶺就依其形象而命之為“赤膊嶺”。
如今,古戰場的硝煙早已淡去,戰死的亡靈也早已長眠安息。至于赤膊嶺呢?它不僅也早已讓人遺忘了,而連地名也被人更換了。原來,在當時戰事剛結束之后,因嶺上殺死了好多人,人們依事將它改稱為“謀儂嶺“(慶元方言:“謀儂”意指“殺人”)。至后來,后人或許是不明其原意而嫌其讀音欠雅故又訛稱為“貓弄嶺”(慶元方言:“謀儂”、“貓弄 ”二字發言極似)。如今,人們只識“貓弄嶺”而鮮有人知“赤膊嶺”了。斗換星移、滄海桑田,歷史地名“赤膊嶺”將會與“大社(注)”一樣消失于人間。
“秦時明月漢時關”,歲月妝新了古戰場。今日的“赤膊嶺”已非舊日風光。雖道是古戰場,它在國家歷史上來論誠屬區區,但就我縣歷史上來說卻有著一定的影響。如今,在閱讀地方史料時,作為懷古憑吊而對它作一回顧和認識,看來也是值得。
注:《鴻猷錄•平處州寇》和《明史紀事本末•平浙閩盜》均有:“賊在慶元大社者,又出掠……”之載,可知當時慶元有地名曰:“大社”。但是,今日慶元何處是“大社”?則已是人莫能知、史無可考了。
一九九九年二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