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9日,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的仙宮山麓,群山肅穆,綠樹葳蕤。
“陌生人”凝望著無碑無文的墓地,默立良久,嘴里喃喃地說:“伯父,侄兒來看您老人家啦!您好好安息吧!”言罷,他的眼里已然潮濕,那噙著的淚花在夕暉中閃爍著。離開墓地后,他仍禁不住一步三回頭,并不斷地向當地村民打聽墓地四圍山的情況。
“陌生人”叫孔祥楷,系孔子75代嫡長孫,現為衢州孔子研究會會長,曾任衢州市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他專程來此,目的是拜祭大成至圣先師南宗奉祀官孔繁豪。
一段珍貴的史實
南宋建炎二年(1128)孔子48世嫡長孫衍圣公孔端友夫婦背負孔子夫婦楷木雕像扈蹕南渡,賜地居浙江衢州,并修建了衢州孔廟。由此,孔氏家族分南北兩宗,北宗以山東曲阜為祭祀地;南宗以浙江衢州為祭祀地。
1939年,由于日寇步步進逼,為保護孔子夫婦圣像,國民政府電令孔子南宗74代奉祀官孔繁豪恭護孔子夫婦圣像向浙西南山區轉移。1940年10月,孔繁豪恭護孔子夫婦圣像來到大濟村,暫設奉祀官府于“慎修堂”(慎修堂系清道光29年國學生吳國鈞所建)。
大濟村山川秀美、人杰地靈,是慶元縣聞名遐邇的書香之地,歷史上曾出了二十六位進士,村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尊師重教崇文尚禮的傳統更是代代承傳。孔繁豪為何選擇于此作為避難之所?不難設想,除偏僻、幽靜之外,或許大濟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是真正的原因之所在。
據當地老人回憶,孔繁豪身材魁梧、廣頤高顴、溫文少語,很有一種儒雅的氣質。孔繁豪先生身邊除了其妻子和一個仆人外,還在當地雇請了二個職員幫忙料理雜務。孔子夫婦的圣像置于一個有一面玻璃的木龕內,陳列室則門不離鎖,只有征得他本人的同意,外人方可觀瞻,從不外示。
只有一次例外,1941年孔子的誕辰紀念日——農歷八月十七,慶元文廟舉行“秋祭大典”,孔繁豪從大濟護送圣像到縣城置于大成殿上,親自主祭。祭典因祭器難求,禮儀從簡,但因有圣像和奉祀官,場面顯得十分莊嚴隆重,城內宿儒名流均參加祭禮。祭后,孔子圣像還被恭護著繞城游行,盛況空前,觀者如堵。
顛沛流離的生活,戰爭的陰霾,背井離鄉的愁緒,使孔繁豪憂勞成疾,終于1944年10月抱病身亡,享年54歲。時任慶元縣縣長吳醒耶親自到大濟奉祀官府,為其舉行公祭儀式。因孔繁豪膝下無子,孔繁豪逝世后,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習俗,其弟孔繁英的長子孔祥楷,被冊封為孔子南宗75代奉祀官。
一次意外的巧合
孔繁豪作為孔子的一代傳人,對其安魂入土的事在沒有征得其后裔的意見,當地政府和群眾都不敢擅作主張。人們年復一年地期待著孔氏家族的后人前來料理孔繁豪的安葬事宜,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事卻如斷線的風箏,杳無音訊。
由于停厝孔繁豪的靈柩的房子年久失修,終致倒塌,棺木也日漸風化腐爛。1978年,才由大濟村民按照當地習俗將孔繁豪的骨骸埋葬于大濟村的仙宮山麓。
1994年4月,慶元縣人大、政協的一些老干部前往調查核實,備知了相關史料,并曾向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修建孔繁豪墓地的建議,未有結果。只有當地村民總忘不了前往掃墓祭祀。
難道孔繁豪護送孔圣夫婦圣像在大濟避難的這段歷史真的就這樣被遺忘了嗎?難道孔繁豪作為孔子南宗74代奉祀官就真的要與孔氏家族絕緣了嗎?所幸歷史并沒有停頓下來,只是拐了個彎之后,又峰回路轉,迎來了新的轉機。
2002年8月12日,浙江省交通廳廳長郭學煥到大濟視察工作,聽說孔子74世代嫡長孫奉祀官孔繁豪竟葬于此,大為驚詫。郭學煥與孔子南宗75代奉祀官孔祥楷相識,于是,郭學煥介紹起了孔子家族的一些歷史軼事,并建議村委會與孔祥楷聯系。
幾經周折,大濟村兩委終于找到了孔祥楷。孔祥楷接到電話后,當即表示盡快抽出時間親自來大濟走一走。
2002年8月27日,大濟村兩委接到衢州孔子學術研究會打來的電話,說他們準備到大濟來,同時還提出一個特別要求:希望此次的行程不要驚動政府部門。
一次特別的行蹤
2002年8月29日,大濟村兩委接到孔廟打來的電話,說孔祥楷及孔子學術研究會等一行人已經動身,大概下午1時到達。
下午1時,孔祥楷與孔子學術研究會一行人取道福建,輕車從簡來到了大濟。大濟村民殷殷期待,孔子后裔漫漫“尋根”,58年塵封的歷史大門,憑后代一聲深情的召喚,而匍然洞開。脈脈宮山麓,癡癡慎修堂,58年斷裂的歷史淵緣,憑后裔無盡癡情的尋覓而實現鏈接。孔繁豪終于融入了孔氏家族歷史,圓了一個遠久的夢幻,正應了一個多年的企盼。
在大濟期間,孔祥楷等一行還來到了孔繁豪生前的居住地——慎修堂,并參觀了大濟古地道、古民居、吳氏宗祠,以及進士牌坊等名勝古跡。每到一處,孔祥楷總是仔細地詢問,生怕漏掉一個細節,特別是孔繁豪在大濟生活時的情形。
當孔祥楷看到孔繁豪生前的居住地和墓地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時,對大濟淳樸的民風和崇文尚禮的習俗大加贊嘆。他說:“孔繁豪恭護孔子夫婦圣像在大濟村避居,是一段不可抹煞的史實,為孔氏南宗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感謝大濟人民,感謝慶元人民。”同時,孔祥楷也希望孔繁豪的墓地得到修繕,使儒家文化能在慶元這片土地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