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濟歷史文化村,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盧福神廟、明清古民居、木拱廊橋、吳氏宗祠……無不凸現著歷史的深邃。吳榖、吳轂、吳俸、吳伸……一個個閃爍的名字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著光芒,就是連這里的一棵樹、一株草,你都不得不抬起頭去仰視它。
但最讓我魂牽夢繞的卻是大濟的古地道。在江南水鄉因為地質環境等原因地道是十分罕見的,更不用說龐大的地道群了。可奇怪的是在大濟歷史文化村的地底下卻分布著一個龐大的古地道群,經勘查目前已發現有七處道口。我們不難想象,一個縱橫交錯的地道網在大濟村的地下存在著,也就是說在大濟村的下面也許還有另外一個大濟村。
那為什么在這個偏僻的江南小山村,古人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去建一個那么龐大的地道網絡呢?更為奇怪的是建設古地道如此重大的事件,除了“吳貞明為吳伸公撰寫的小傳”略有表述外,竟然在該村的史料中沒有任何記載呢?甚至就連口頭的傳述都沒有呢?大濟古地道充滿著神秘色彩,留下了千古之謎。
大濟古地道,自從被發現后就有了后人的種種猜測。與“慶元黨禁”有關;與明“假太子案”有關;為抵御強盜的山賊而建等等。而我卻一直在想大濟古地道與抵御外族入侵更有關聯。
縱觀大濟的歷史,與朝庭的關系最為密切就是宋朝宗室,這種關系到了南宋達到了頂峰。以至于這個小山村從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的232年間陸續涌現了25位進士,涉足仕途者100余人,成了遠近聞名的“進士村”。這當中雖然與大濟村崇文尚禮、尊師重教的學習氛圍有關,但更說明了大濟與朝庭的密不可分的關系。慶元三年(1197年)慶元設縣也體現了這種關系的存在。
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自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后周而建北宋至公元1279年蒙古滅南宋而建元朝,歷時320年。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歷史時期,它自立國伊始,即強鄰壓境,自始自終國力萎靡不振,先后為少數民族政權遼、金、夏、蒙古所欺凌壓迫,人們一直生活在戰爭與動蕩之中。武俠巨匠金庸先生也以此獨特的歷史背景塑造了幾部波瀾壯闊、膾炙人口的武俠名著,《天龍八部》是北宋抗遼和西夏的,《射雕英雄傳》描寫了南宋抗金和蒙古的崛起,《神雕俠侶》則展示了南宋軍民抵抗蒙古的畫面。
在北方戰火連年的時候,大濟這個南方小村則是一直比較穩定的。但是,大濟在朝為官者預感到戰火將會逐步蔓延到南方,就有了居安思危的思想,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尋求退路。到了1127年(靖康二年)4月的“靖康之變”,金人俘趙佶、趙桓二帝北宋滅亡,5月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應天府建立南宋,形成北強南弱的對峙書面。金人一直沒有停止對南宋高壓打擊,使南宋王朝不斷南遷,1138年(紹興八年)2月,南宋政府正式以臨安府為都城。江浙一帶也就成了抗金人侵略的前線和重地,大濟也一度成為慶元的政治文化中心。面對芨芨可危的趙氏王朝,尋求退路挖掘地道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也就進一步增強了。這當中有可能是為自己尋求一種安全的避護去處,還有一種作用就是為感謝宋室王朝對大濟的信賴,用以幫助趙氏王朝抗擊金人。當然,整個計劃和工作都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說大家都知道了地道的分布狀況,也就失去了秘道的作用和意義。我們可以想象,在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極有可能以另外的工程作掩護以避人耳目的,而且施工的人員也有可能來自遙遠的外鄉,或招募而來的士兵施工結束這些外鄉人也就被遣送到遙遠的故鄉,或到前線去打仗當然這也是保密的需要。
可惜,古地道未能發揮抗擊金人的作用。由于南宋與金國的長期對峙戰爭,北方另一個游牧民族──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不斷崛起強大。蒙古先后吞并西夏、金等國統一北方之后,1276年忽必烈發兵南下征宋。同年5月,元軍南下入臨安,俘宋恭帝趙,南宋部份皇族、大臣南逃。在此時,有一部份極有可能南撤到大濟。他們以此為根據地,對外積極與抗擊元兵的宋氏皇族和大臣聯絡,響應抗元號召。對內他們以地道為屏障掩護,巧妙與元軍周旋,堅持了長達五年之久艱苦卓絕的抗元斗爭。之所以能堅持這么久,這當中除了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信念之外,與地道科學合理分布有著莫大的關系,因為地道的進出口有些在屋底下,有些則通往河邊、通往密林。
雖然抗爭最后失利,但是大濟人卻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被蒙古大軍所征服。至今大濟還留傳著“主降奴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的警句。他們一直在等待,等待著驅蒙興漢的那一天。因此,古地道的秘密也就一直埋藏在他們的心中,隱在了歷史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