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相李綱其人及與大濟的淵源

李綱(1083—1140),字伯紀,別號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籍福建邵武,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生于無錫。父李夔,官至中大夫、右文殿修撰。大觀二年(l108年),李綱參加貢生考試,名列榜首,任真州(今江蘇儀征)司法參軍。政和二年(1112年)中進士,任鎮江府學教授。3 年后升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因得罪權貴被降職為員外郎。政和八年四月起用為太常少卿、國史編修。宣和元年(1119年)開封大水成災,他上書徽宗要求采取緊急措施,拯救災民,同時鑒于北方女真族勢力深入國土,建議整修軍備,防止外患。徽宗不納忠柬,將其貶滴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官。李綱痛感皇帝昏庸、國事日非,頓萌退志,遂在無錫梁溪河畔營造庭院,以備歸隱。宣和三年閏五月,其父病故,葬于無錫惠山北面的湛峴山麓。在廬墓3 年期間,他親手種植了大量松柏,故后人將湛峴山稱為大松坡。
宣和六年,李綱被任為秀州知州。第二年復被任命為太常少卿。這年冬,金兵大舉南侵。他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禪讓帝位,使太子趙桓能以皇帝名義號令軍隊,得到宋徽宗的同意。宋欽宗趙桓即位后,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委以防衛京都的重任。他發動軍民嚴密布防,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二月,因其反對議和被免職。陳東等千余名太學生上書,京都數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職,宋欽宗被迫復用李綱,封為開國伯,賜無錫惠山寺作為他奉把父母的功德院。后將他調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是年秋,金兵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他奉詔立即率軍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經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趙構在應天府(今商丘)即位,用李綱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李綱為相后,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宋朝國力為之一振。由于其主張北伐、堅決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一心偏安的宋高宗,在相位77天就被免職。以后李綱屢遭誣陷,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先后被放逐到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地。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再次起用李綱,先后任命他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 (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在任期間,他積極招撫流亡,安定社會,發展生產,整飭軍政,募匠建造戰艦數十艘以鞏固江防,又一再上書要求宋高宗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不為宋高宗接受。紹興九年李綱憤而辭職。紹興十年正月十五日病逝,終年57歲,葬于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贈少師,謚忠定,與岳飛、韓世忠齊名。
據《四庫全書》及《大濟吳氏族譜》記載,李綱的外祖父是大濟進士“奉議郎、長興府君”吳桓。舅父吳彥申于政和二年(1112)與李綱同科及第,其母吳彥欽,生于宋仁宗嘉佑三年(戊戌•1058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年)正月初七。享年四十四歲。于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常州無錫縣開元鄉歷村湛峴山之原。”
吳彥欽嫁到李家后,終生生育過四男三女。從史料中看到:她是在宋神宗元豐六年(癸亥•1083年)廿六歲時生下長子李綱的。她的次子叫李維,是個“承事郎”。三子李經和四子李綸皆是“通仕郎”。李綸也頗具文才,在宦場中很有影響,他還是其大舅父吳彥申的女婿①。
李綱之父曾受贈太師和追封為“衛國公”,其妻室也晉封為“韓國夫人”。故在史料中,吳彥欽總是以“韓國夫人”這個稱呼出現。
李綱的母親逝世之年,作為長子的李綱只有十九歲。由于其大舅父吳彥申與當時“師事二程”、對傳播理學有著很大影響的理學家楊時(即“龜山先生”,將樂人)有交情,故由舅父請楊時先生為其母撰寫了一篇《令人吳氏墓志銘》。李綱在母親下葬時,曾手書“釋氏妙法《蓮華經》②”七卷置于棺槨中。廬墓時,又曾“手植松柏數十萬(莖?)。”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五月十七日,李綱之父李夔病故。當時李綱三十九歲。他于當年八月將父親的靈柩運至無錫,在母親的墳墓中同穴下葬。
李綱在自己的著作集中收有一篇為其舅父吳彥申撰寫的《故南昌縣丞吳君墓志銘》。文中對吳彥申的生平作過敘述。這篇銘文與今存大濟村的《吳氏宗譜》內,署名李綱撰的《宋縣丞墓志銘》內容略有不同。然而,此文末段也殘缺不全。令人遺憾。吳彥欽的二弟即李綱的二舅父是吳彥舉。宋高宗紹興十年(庚申•1140年),五十八歲的李綱逝世之日,其二舅父吳彥舉猶在世參與李綱的喪葬善后。吳彥欽至少還有一個妹妹,李綱所撰寫的《祭姨母吳宜人文》中有“我母居長,夫人處中”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