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簡祠位于月山村村頭,系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文簡”是因吳姓之祖吳翥曾受唐宣宗謚封為文簡先生,后人為追緬先賢,建祠紀念。該祠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因遭兵焚,后由鄉賢吳懋修發動舉溪境內的大一公(吳希點)下的富二、富四、富五三房聯名創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竣工,歷時十三年之久。該祠與來鳳橋相對,依山傍水,祠前有一古樟樹,枝葉繁茂,亭亭如蓋,取蔭庇子孫之意。
古祠堂布局分三進,即大門牌樓、正堂、后堂,整體布局呈長方形,長33.4米,寬17.4米,整個建筑造型莊重古樸、美觀大方。正門上懸掛“吳文簡祠”匾額,兩側掛“文經”、“武緯”匾。從門樓正堂的間當設卵石鋪砌的過道(俗稱月石),兩側設天井及香灰房,上刻有“大明嘉靖元年”的磚刻題記。
正堂五開間,進深六間,明間抬梁式,正上面懸掛“務本堂”和“源遠流長”匾額,用于慶典、集會、祭祀等活動。正堂至后堂之間設立天井,鵝卵石鋪砌。正面設有石碑三方,石碑上介紹祖先生卒、官職和古墓座落的位置,以及每年清明祭祀須注意的事項。兩側設置13級臺階至上,系青磚鋪墁,后堂系妥先堂(供放祖先靈牌),該堂依山勢而建,重檐歇山頂、高于全村,如同祖宗在上,子孫繞膝。前廊與左右廊柱間設置美人靠。
祠內木質刻花柱礎、萬字斗拱和正堂構造,設計別致,構造復雜,粗獷瑰麗,古貌昂然,別具一格其建筑類風格確屬罕見。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僅在閩北和浙西南地區尚有少量分布,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和考古價值。大量的牌匾、石碑、桅桿、靈牌、壁畫在“文革”期間遭嚴重破壞,后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文簡公后裔和宗親捐資、獻料,把該座古建筑修復還原。1993年經縣政府審核批準,列入縣級文保單位,1997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審核批準,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