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群委員代表縣政協財經貿易委員會的發言
2007年人口統計數字顯示,我縣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已有2.34萬人,占總人口的11.72%。按照“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我縣與全國一樣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社會。當前我縣老年人社會保障程度很低,僅有企業退休人員、行政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被征地農民、農村五保供養老人及90歲以上老人等共4436人,享受不同形式、不同等級的生活保障,還有80%以上的老人沒有享受社會保障,靠自身儲蓄養老或依靠子女供養。而隨著社會進一步老齡化,我縣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如何安排和解決好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縣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重大任務。
一、我縣老年人養老工作面臨的問題
1、現有養老機構與社會需求差距越來越大。我縣現有敬老院5所,床位400個,但管理力量薄弱,沒有專門的護理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老齡社會的需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入住養老院的基本是農村五保老人、孤寡老人,這些老人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相對退休人員而言懸殊較大,因而造成高素質老人沒有理想的養老住所,越來越多的退休人群考慮到外地條件好的養老院養老。
2、現有養老模式不能滿足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傳統的家庭養老不僅由子女為老人提供經濟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人口的遷移流動,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失去優勢,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無法給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很多老人在勞作之余,最多的休閑活動就是在家看看電視,老年精神生活較為貧乏。
3、現有醫療衛生體制不足以保障老年人的醫療需求。據衛生部門統計,老年人患病率高出總人口的2.1倍,這就意味著老年人越多,由此產生的醫療服務需求就越大。目前,我縣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個人帳戶積累制,60歲以上老人按繳費工資的6%儲存個人帳戶,70歲以上老人按繳費工資的7%儲存,用于各類門診藥費的支出。由于新退休的人員繳費工資低于其在職時的繳費工資,造成他們的個人帳戶金額比在職時還要少,個人帳戶的儲存額遠遠不夠支付門診所需的藥費,特別是80—9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一些長期生病的老人,個帳存儲額更是杯水車薪,而且基本醫療保險卡使用范圍小,不利于老年人就近就醫。
二、對策建議
1、加強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居家養老環境
在今后較長的時期里,我縣的養老方式還將以傳統的居家養老為主。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為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提供經費和政策保障。
一是加強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在新建小區或有條件的老居住區,增設為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和公共設施。在社區興辦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詢服務站以及各種老年文體設施,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的生活休閑場所。
二是加強人員培訓,建立專業機構,提高服務水平。由縣人事勞動部門和職業中學聯合開辦老年人護理技能培訓班,對中年下崗失業人員和進城務工農民,進行老年人護理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護理技能,為老年人提供優良服務。每個社區配備一至二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人員,成立老年服務公司,為社區老人提供有償服務。
三是出臺優惠政策,促進社會服務機構健康發展。政府要給予減免稅收、水電優惠、貸款優待等扶持政策,使社會服務機構在為老人服務中,確保有一定的經濟回報,激發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不斷壯大社會服務隊伍,同時在市場競爭機制作用下,不斷增加服務功能和項目,提升服務檔次和質量。
四是開展互幫互助,建立“記帳式義工”制度。各社區或民政慈善事業機構可對社區內的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對80周歲以上的老人以及自理能力不好的老人,組織低齡老人、健康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工作,開展鄰里互助;組織青年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也可有效利用“時間銀行”組織“記帳式義工”為需要服務的老人服務,由社區或慈善機構發給全縣通用的“時間存折”,可以等到其年老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支取,也就是換取與其付出等同的服務。
2、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興辦社會化養老福利機構
2007年12月,市老年人公寓動工興建,預計2010年4月前建成投入使用。我縣也應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創辦集養老、醫療、保健、飲食、休閑為一體的老年公寓,并利用我縣特有的生態環境和居住條件,以優質的服務、規范的照料、專業的護理吸引外地老人來我縣“異地養老”。
3、改革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務
要在現有的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礎上,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制定特殊政策,建立和健全適合老年人的醫療保險制度。建議對60周歲以上的老人取消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帳戶儲存,改為老年人門診藥費包干。同時提高老年人住院報銷比例,按年齡遞增報銷比例,讓老人享受更多的實惠。盡快開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業務,填補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這一空白,實現醫療保險全覆蓋。醫院要特別關注家庭小型化趨勢下老年家庭看護照料的供需狀況,及時提供相應的幫助措施。
4、加大扶貧幫困力度,營造善待老人的氛圍
大多數農村老人沒有自身養老的能力,只能依靠子女提供養老保障,但也有一些家庭因貧困無力供養老人。對這些貧困家庭,要與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加大扶貧幫困力度。對有經濟能力而不贍養老人的家庭,要加強教育,讓他們懂得贍養老人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表彰獎勵一批對老人盡孝道的子女,營造一個“百善孝為先”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孝”文化。要適當調高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金,使失地老人不因失去土地而導致生活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