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安委員代表縣政協工業經濟委員會的發言
縣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一個中心、三個高地、三個翻番”的戰略部署。根據這一戰略部署,要實現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就必須有強有力的產業群作支撐。根據我縣近些年工業經濟和產業發展狀況以及我縣經濟區位特點,應抓緊啟動實施“億元企業”工程,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培育主導產業,以形成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群,全面提升我縣工業化水平,使我縣工業從“低小散”時代邁向“小巨人”時代。這是在我縣用地瓶頸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加快工業發展的最佳選擇。
一、實施“億元企業”工程的意義
(一)實施“億元企業”工程是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我縣工業總量不高,產業層次低,科技含量少,產業鏈未形成,仍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缺乏輻射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億元企業”所占比例極其有限。據縣統計局統計,2007年度,我縣“億元企業”只有浙江夢天木業有限公司、慶元縣電力公司兩家,工業總產值僅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5個百分點。眾所周知,“億元企業”在自主創新和裝備水平提高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具有進一步發展和承載大項目的能力,能夠通過輻射和示范作用帶動整個產業科技含量的提高,推動產業發展;能夠通過企業間的聯合、兼并來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因此,實施“億元企業”工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效益好、速度快、環保優、能耗低”總體要求的關鍵所在。
(二)實施“億元企業”工程是進一步實現我縣發展戰略的需要
縣委、縣政府提出“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興縣”的發展戰略,深得人心,受到全縣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而“億元企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億元企業”發展好了,工業強縣才能成為現實,工業反哺農業才能落到實處;“億元企業”發展好了,全縣的經濟實力增強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就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又好又快發展目標的實現才有可靠的保障。
(三)實施“億元企業”工程是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的需要
一頭猛獅的威力勝過一百頭綿羊。一個“億元企業”的產能和效益往往可以超過幾十個小企業,既可節約土地、集約生產,又能提高效益。我縣與發達地區相比,面臨著“補課”和“趕趟”的雙重任務,如果沒有一大批“億元企業”作支撐,那么我縣的雙重任務和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將更加艱巨。
二、實施“億元企業”工程面臨的主要問題
幾年來,隨著我縣“二次創業”的不斷深化,許多工業企業正逐步從幼少兒期向青壯年期轉化,象雙槍竹木、吉安木業、三禾竹木、佳緣竹木等企業都有具備成為“億元企業”的實力。但要成為“億元企業”,還有許多路要走,許多困難需要克服,許多制約因素需要突破。
(一)發展空間不足
一是國家嚴把土地閘門,實行嚴格的土地政策;二是我縣雖然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但農保地占有相當高的比重,政策處理難度大,土地供應量不足,土地杠桿作用發揮不明顯。這些問題一方面影響了企業開工生產,不利于企業做大做強。土地空間不夠,廠房狹窄,很難發揮其效益。
(二)企業融資難
一是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國家嚴把信貸閘門,貨幣政策頻繁出臺。去年年初至9月底,國家已7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5次加息,企業貸款難度進一步加大,并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二是我縣的金融環境較差,各大商業銀行的貸款額度不高,一般為幾百萬元,滿足不了企業發展的需要。
(三)人才短缺
一是缺乏高管人才和技術人才。就目前而言,我縣的工科技術人才奇缺。據了解我縣工科類工程師不多,企業的工程師、技術人員特別是創新型人才比較稀缺,大部分是外聘人員;還有外貿人才、財務人才、職業經理等人才與實施“億元企業”工程也不相適應。二是缺乏產業工人。我縣的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難、用工缺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就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來看,我縣企業缺工達2500多人。
(四)技術創新能力弱
“億元企業”必須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水平,有自己獨特的科技創新能力,產品科技含量高。而我縣大多數企業為原材料加工企業,技術門檻比較低,沒有形成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缺少技術研發人員。
三、對實施“億元企業”工程的建議
(一)立足選大引強與扶大育強并舉,形成產業集群
一是選大引強。要改變過去那種有商便招、有資就引的舊有招商引資模式,加強與發達地區的對接溝通,抓住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機遇,立足“選大引強”,集中力量選擇引進裝備技術優、產出能力高、產業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二是扶大育強。選擇一批條件較好、規模較大,市場競爭力較強的成長型規模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支持鼓勵做大做強,培育成技術裝備先進,自主創新及市場競爭力較強,產值上億的龍頭骨干企業。三是積極培育主導產業,發展塊狀特色經濟,形成高產能產業集群。力爭在工業產業培育上實現新突破,10年內全縣億元工業企業產值達到或超過全縣規模工業企業產值的一半。
(二)強化政府服務,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一是抓好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各部門單位上至領導,下至普通員工必須牢固樹立“親商、安商、幫商、富商”的服務意識,不折不扣地貫徹實施縣里出臺的政策,絕不能在執行中走樣變調。同時切實開展行風政風督查,加大對損害經濟發展軟環境行為的責任追究力度。二是要繼續深化行政許可制度改革,抓好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暢通綠色通道,優化審批程序,簡化審批流程。三是要定期研究企業發展中遇到的情況和問題,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實行一廠一議、一事一議、一廠一策。
(三)增強破解難題的能力,努力破解要素制約
一是努力破解土地制約問題。學習龍泉和麗水水閣經濟開發區拓展空間的經驗,向溪灘淤地、低山緩坡要空間;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大力實施“騰籠換鳥”,盤活閑置土地;采取政策措施鼓勵企業提高投資強度和采取廠房加層、空間挖潛等各種有效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要努力破解資金制約問題。要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政策和山海協作工程機制,切實提高政策和資金的使用效率。要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與銀行的溝通合作,主動尋找與金融部門共同發展的結合點;引導金融部門強化為地方發展服務的意識,調整信貸結構,優化信貸投向,保障有市場、有效益、成長型企業的資金需求。大力拓寬融資渠道,出臺扶持政策,鼓勵我縣企業上市融資。
(四)充分發揮行業商會和中介機構的作用,著力服務企業發展
一是行業商會要積極主動規范行業行為,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融資擔保、學習交流、權益維護等優質服務。處理好企業之間的配合與競爭、行業間銜接與輻射的關系,加強行業間的溝通與合作,避免同行的惡性競爭。二是現有的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就業服務處、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要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加大為企業服務的力度。同時要建立和培育各種中介機構,如外貿出口代理機構、市場營銷機構等。
(五)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切實提供智力支撐
一方面是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評價等人才資源開發政策體系,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引進人才。切實解決好企業高管和技術人才的家屬就業和孩子入學等問題,并給予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另一方面是以商會名義與縣職業中學開展“校企合作”,實行訂單模式培養產業工人,解決“技工荒”問題,并做好職工再教育培養,解決勞動力素質不高的問題。
(六)大力推進技術創新,致力增強發展后勁
一是要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自己的技術研發中心,增強自主研發能力。二是要幫助企業與高等院校、技術研發中心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友好合作關系,形成強大的科研開發體系。三要有重點、有目標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引進工作,通過消化吸收,迅速跟上發達地區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