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8”行動:在“十一五”期間,通過抓規劃、抓發展、抓統籌、抓主體、抓機制五大舉措,實現新農村建設投入年均增長20%、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的目標。
2、“610”工程:即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生態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六大工程,每一項工程10個項目,簡稱“610”工程。
3、農民異地轉移“5283”工程:2008—2012年規劃實施“5283”人口轉移計劃,實行實地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結合,搬遷5000戶20000人(包含2500戶9500名地質災害隱患戶),整體完全搬遷80個村(含自然村),宅基地整理3000畝。
4、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我省“十一五”期間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而實施的一項重點工程,具體內容包括:職業院校助學獎學行動計劃、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行動計劃、中等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行動計劃、縣級骨干職業學校建設行動計劃、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行動計劃、提升勞動力素質行動計劃。
5、香菇生產“114”計劃:根據產業布局,從2005年開始,利用三至四年時間在全縣范圍內建設年栽培量在30萬袋以上的香菇生產核心示范基地100個,發展年栽培量在2萬袋以上的香菇規模生產戶1000戶,通過核心示范基地、規模生產戶的建設實現年推廣4000萬袋規模化、標準化香菇生產目標,以此推動全縣8000萬袋左右香菇生產總體水平的提升。
6、香菇質量“411”工程:2007年11月9日,慶元縣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實施慶元香菇質量“411”工程的通知》(慶政發〔2007〕119號),提出實施以4個百分之百為目標,以11項制度措施為保障的慶元香菇質量“411”工程。
7、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行動計劃:該計劃由國家財政部、科技部于2005年共同啟動。在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欠發達地區,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培育、壯大一批縣域特色支柱產業,有效帶動農民致富、財政增收,促進縣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實現民富縣強。2007年,經多方努力我縣食用菌產業被列入該計劃。
8、一帶四區一中心:是曹嶺到百山祖景觀帶,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巾子峰省級森林公園景區、大濟省級歷史文化村景區、月山古村落廊橋文化景區,縣城旅游接待中心的簡稱。
9、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省政府在今后五年要部署實施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大行動計劃。具體包括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重大項目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低收入群眾增收、公民權益依法保障等六方面內容。
10、CDM項目: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簡稱,是《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靈活履約機制之一,是發達國家締約方為實現其部分溫室氣體減排義務與發展中國家締約方進行項目合作的機制,其目的是協助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促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最終目標實現,并協助發達國家締約方實現其量化限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
11、“4050”人員:指女性年齡40歲以上、男性年齡50歲以上的,本人就業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業條件差、技能單一等原因,難以在勞動力市場競爭就業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