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慶、景,從香菇栽培發源地向香菇旅游圣地的轉化
中國香菇聯合會副會長 高級工程師 張壽橙
2003年4月18日,古歷3月17日,由慶元縣百山祖鄉人民政府、慶元縣食用菌協會主辦龍巖村委會承辦的慶元縣香菇文化廟會在龍巖村香菇之神——香菇之祖——吳三公祠前隆重舉行,同時召開了中國香菇文化研討會。會議主題是宏揚中華香菇文化,以文化促進菇民區旅游經濟的發展。
龍巖村位于中國香菇發源地——浙江省龍、慶、景三縣市菇民區的最核心部位。這個120多戶的山村,古樹環抱、風景秀美、民風古樸,與三縣、市縣城的直線距離都在70公里左右,但每年仍有上千名遠道而來的客人,專程拜訪香菇之神。
龍巖作為核心菇民村,最耀眼的是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三年)3月17日,誕生了一人名叫吳三公的人,他被菇民奉為保護神。雖然中國香菇在吳三公誕生之前已有栽培,但就其在菇民中所產生的重大影響而言,將其奉為香菇之神,或則稱為“被神化了的香菇栽培創始人”是十分恰當的。這一點可從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市菇民十分崇奉的菇山“香火榜”(一種在菇寮神堂上供奉的神佛排列)上證明。盡管“香火榜”上也有不少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如招財童子、五顯大帝之類,但“西洋祖殿吳三公、國師青田劉伯溫”卻一概存在。對劉伯溫的崇敬也是在對香菇產業的是非爭論上發生的。劉伯溫保護菇民,向當時朱元璋奏請種香菇為該三縣專利。所謂“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神香菇”,即為此意。將吳三公與劉伯溫和香菇連在一起,加以崇拜,是我中華香菇文化中一個與世不同的特點。
龍巖作為核心菇民區,率先從發源地向觀光旅游轉化,是一種超前思維,非常有見地的舉措。龍巖現已有一個十分漂亮而有文化特色的吳三公祠,祠內有國際熱帶菇類學會主席張樹庭教授“香菇之祖“的題匾,還有不少含意深邃楹祠聯。特別是在籌建中的香菇詩文碑廊,收集自先秦以來歷史名人對蕈菌產業所留下的史料與詩詞等……,這將是中國香菇史上的一個十分重大的事件。
以下,我將介紹中國香菇文化如何影響世界。①龍、慶、景作為世界香基栽培發源地;②吳三公作被神化了的香菇栽培創始人;③龍巖村作為香菇發源地的核心,都已被世界各國菇業同行和國際菇類組織所公認。
1960年,筆者在所著《香菇栽培方法》(中國林業出版社)一書中,已提出龍慶景為世界香菇栽培發源地,其創始人為被神化了的吳三公這一觀點,但限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缺少更多的交流條件與佐證史料。
1984年,在廣州全國會議上,筆者“就王楨農書《菌子》篇,論龍、慶、景為世界香菇栽培發源地”一文,引起海內外與會者,和相關國際菇類組織的高度關注。1987年7月,《國際執帶菇類》,第7期,以英文版,發表了以上文章。文章確認菇民區內龍、慶、景三縣以龍巖村吳三公為代表的萬千菇民,具有800年歷史的偉大創造,其年代遠遠超過日本。同時證明王楨于公元1313年在安徽任上所著《菌子》篇的香菇栽培方法,即為我菇民之砍花法。
1988年7月底,我應邀參加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國召開的國際蕈菌學術會議。本次會議上龍、慶、景為世界香菇發源地的觀點,引起了全球學者的熱烈討論。來自臺灣的學者在會議上激動地表示:“日本人認為香菇是日本民族的驕傲,栽培技術是日本發明的。現在我們以無可爭論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香菇源自中國,中國的龍慶景,尤其是以龍巖村吳三公為代表的廣大菇農的偉大貢獻,十分可貴……。”會議結束后,臺灣以賴敏男、黃敏源為首一行五人,還專程拜訪閩浙香菇產區,深入菇山和菇棚,體驗菇民生活。在武夷山賓館簽署成立了“海峽兩岸菇業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