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必偉委員代表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的發言
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是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點,F就我縣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作一些分析探討。
一、基本現狀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出現的偏差,農村衛生工作受到嚴重削弱,尤其我縣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更是受到巨大沖擊。截至2008年底,全縣村衛生室僅剩113個、鄉村醫生113人;鄉鎮衛生院20個,其中6個為全民所有制差額事業單位,14個為集體所有制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共有在編正式人員152人,目前在崗僅114人,另有編外聘用人員36人;縣級醫療機構兩家,為全民所有制差額補助事業單位,共有在職人員454人,其中正式工382人;縣級衛生機構3家、在職人員58人,其中正式34人、借用18人;個體(私營)診所(門診部)40個,從業人員62人。
二、存在問題
1、鄉、村網絡缺失,基層衛生資源匱乏。由于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失去了村集體經濟支持和“工分”補償,又沒有政府扶持補貼,因而紛紛陷入困境,鄉村醫生或棄醫務農或者外出開個體診所,F存的113個也只是掛衛生室之名,行個體診所之實,而且分布極不合理,基本上集中在松源鎮等西部鄉鎮,在東部山村已所剩無幾,官塘和四山鄉甚至為零?梢哉f,我縣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網底已經喪失。而作為網絡樞紐的鄉鎮衛生院,除6個原區級醫院依靠享受財政差額補助而勉強維持運作外,其余14個由于收不抵支而無一幸免解體厄運。為了方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現場報結,2008年將有3人以上且有業務用房的8個衛生院恢復集體經營,但由于經費、人員等難以得到保障,服務功能很不健全;合湖等6個鄉鎮衛生院至今仍是名存實亡。全縣的鄉鎮衛生院中,除竹口和屏都外,均沒有產科接生點。
面對嚴重缺失的鄉村醫療網絡,農民看病之難可想而知。不用說緊急病癥只好“聽天由命”,即便是頭痛腦熱等小病,在村里甚至到鄉鎮也難以診治。
2、政府投入不足,縣、鄉醫院公益性不強。據統計,1997-2005年,縣財政對兩家縣級醫院的投入每年只有160萬元左右;2008年達到318萬元,但也僅占縣人民醫院總支出的3.57%和縣中醫院總支出的4.84%。1997年至2007年的10年間,全縣鄉鎮衛生院的業務和人頭經費補助總額一直停留在68萬元,2008年提高到100萬元,每個衛生院平均僅5萬元。
政府投入的嚴重不足,不僅使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的“龍頭”作用和鄉鎮衛生院的樞紐功能難以發揮,而且導致縣、鄉醫療機構設法創收以維持生存,造成公益性質淡化和醫療費用不斷上漲,使看病貴問題難以解決。
3、醫生待遇偏低,人才環境難以優化。我縣醫務人員的報酬待遇明顯偏低,與其價值及勞動付出極不相稱。據調查,即使是醫務人員收入有了較大提高的2008年,作為網絡“龍頭”的縣人民醫院正式在職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只有3.65萬元,最低的僅2.3萬元,少數幾個高級職稱醫生也僅6萬余元,此外住房公積金不是按應發總額而是按基本工資的12%計算,僅此一項福利,每年就比本縣一般單位職工少3000多元。臨時聘用護士等人員甚至每月只有600多元。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平均年收入不足3萬元,最低的只有1.1萬元。
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偏低,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而且也導致人才大量流失。2001年以來,兩家縣級醫院就有99人調出、辭職或自動離職。鄉鎮衛生院衛技人員流失更為嚴重,從上世紀90年代300多人銳減至目前114人,其中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只有66人,有6個衛生院目前各有1名執業(助理)醫師,還有2個衛生院連一名正式的執業(助理)醫師都沒有。
4、政策落實滯后,網絡建設缺乏規劃。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明確規定:“在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原則上每個鄉(鎮)應有一所衛生院。調整后的鄉(鎮)衛生院由政府舉辦,要按服務人口、工作項目等因素核定人員”、“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安排政府舉辦的農村衛生機構開展公共衛生和必要的醫療服務經費、離退休人員費用和發展建設資金”。但至今,我縣還有14個鄉鎮衛生院仍為早已過時的“集體所有制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性質,更談不上制定明確的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建設規劃。
三、對策與思考
1、把握衛生事業發展機遇、加快制定我縣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規劃。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的意見已經正式出臺,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是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的重點,也是國家擴大內需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們應當把握機遇、及時謀劃,抓緊以縣政府的名義制定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與發展規劃,以便及時對接、加快推進。
2、加大衛生資源整合力度,提升醫療衛生機構綜合能力。為了優化我縣衛生資源的整體布局,避免兩家縣級醫院在高端醫療設備、專業科室、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重復配置,同時也為了使政府能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負責辦好縣級醫院,切實提高縣級醫院的網絡“龍頭”能力,建議將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以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模式進行合并,辦公用房通過縣人民醫院現址改擴建解決?h中醫院現址留作松源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縣婦幼保健所辦公之用,富余人員通過健全松源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途徑加以解決。另外,還可以將縣婦幼保健所與縣計劃生育指導站進行跨部門整合,以提升婦幼保健及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水平。當然,上述合并整合,肯定會遇到上級有關部門及其他的阻力和壓力,但為了使我縣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更趨合理,我們應當借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良機,善于創新,敢為人先,敢于突破。
3、繼續加大政府投入,確保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正常運行。建立健全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是事關全縣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政府應千方百計加大對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建設的投入,提高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人頭經費和設備購置及基建補助標準,落實鄉鎮衛生院“機構定性、人員定編、經費定標”,制定村衛生室及鄉村醫生的扶持補助措施,確保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的正常運行。
4、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為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一是進一步完善我縣高級職稱人才優惠措施,提高津貼標準,并適當向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傾斜;二是有關部門要更加重視對各醫療衛生單位現有臨時人員及社會上具有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護士資格人員的開發利用,適當放寬年齡及學歷限制,采取衛生系統統一招考的辦法,將那些熟悉業務并且安心基層的“鄉土人才”吸納到衛生人才隊伍中來;三是有關部門及醫療衛生單位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規范績效考核與獎懲,拉開收入分配檔次,激勵衛技人員愛崗敬業,安心基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