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珍委員代表祖統文史委員會的發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增強黨的執政能力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直接面對最廣大的普通群眾,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縣賭博之風愈演愈烈,城里鄉下,街頭巷尾,麻將聲、紙牌聲,聲聲不絕。“打牌不賭錢,等于炒菜沒放鹽”成了口頭禪。并由此衍生出了各色地下錢莊,放高利貸提供賭資,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擾亂了社會治安,對和諧社會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同時,我們還經常看到有很多群眾熱衷于觀看三流、四流 “露點式”演出團隊的表演,以及迷信風氣盛行、浪費錢財等不良風氣。這些都反映出當前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還比較空虛,缺乏對不良社會風氣的抵御能力。事實證明,文化的真空地帶是沒有的,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領陣地,迷信的、低級的、腐朽的文化就會乘虛而入。健康的文化活動開展不起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會在這里蔓延、扎根。
當前,我縣基層文化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現象較為普遍。基層黨委政府對文化工作認識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層文化工作的發展。有的領導以為只要全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提高收入,就可以萬事大吉了。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根本得不到滿足,給不健康文化提供了可乘之機,健康文化陣地日漸受到侵蝕。
二、硬件設施建設基礎薄弱,基層文化活動經費嚴重短缺。近幾年我縣雖然建起了廣場、公園、少年宮等活動場所,但仍然無法滿足基層文化活動的需求。社區、鄉鎮作為基層單位資源匱乏,有些鄉鎮根本就沒有活動場地、設施,跟不上群眾的文化需求。文化經費嚴重短缺,在基層鄉鎮,文化業務活動經費、設施建設、器材配置、日常活動經費等都微乎其微,基本沒什么活動經費保障。
三、基層文化隊伍建設薄弱,基層文化活動主體發展不平衡。基層文化工作隊伍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基層文化建設的需求,缺少文藝骨干支撐。群眾文化新人緊缺,參與文化活動的人普遍存在著年齡老化、知識水平偏低的問題。現在看到的大多是老年朋友玩得熱火朝天,少年朋友忙于走讀(參加各種學習班)、玩游戲,中青年朋友忙于打牌。每年的社區調演、鄉鎮調演也大多是學生和老年人參加,演出團隊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四、基層文化活動形式單一,特色文化建設力度不夠。大部分鄉鎮文化站室僅僅流于一種形式,不能夠根據本地特色開展引導性較強的活動,內容單一,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群眾參與困難,滿足不了群眾對日益豐富的文化生活的需求。雖然現在每年都在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但群眾參與得越來越少了,全是外來文化。送戲、送書、送電影等等,都是“送”的,本土的、老百姓自己的越來越少了,自然也就離群眾越來越遠了。
針對上述問題,建議從以下四方面著手,切實加強我縣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抓好基層文化建設。基層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基礎,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切實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實踐證明,一個地方的發展,如果缺少文化的發展,那是不完整的、殘缺的發展。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同樣也可以創造出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文化活動的開展等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將基層文化建設作為工作實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具體的量化考核標準,如完成多少文化建設項目、組織多少文化活動、創作多少文化產品等;建立長效運行機制,推動基層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
二、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為基層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要振興發展基層文化,就必須加大經費投入的力度,加大文化設施建設,多形式、多渠道地興辦農村(社區)基層文化活動點。政府可以設立基層文化建設專項經費,每年劃出一定經費用于基層文化建設;也可采用縣、鄉鎮、村級、社會力量等合力投資共建,解決村級文化建設的日常辦公經費支出。因地制宜開展“以文補文、多業助文”活動,如采取“手拉手”、“文化扶貧”、“多業助文”等方式,廣泛吸收社會各界的財力、人才,聯合運作,達到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每個鄉鎮(社區)都應該建立相應的文化站、讀書室、活動中心等設施。
三、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建立獎勵激勵機制。要發展基層文化活動,只有不斷加強基層文藝骨干的培養,堅持不懈的培養群眾文藝骨干,才能為基層文化活動的持久開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應該在鄉鎮設立文藝隊伍活動輔導站,加強對基層群眾文藝骨干的培養。要為基層文藝骨干、群眾文藝創作者、民間藝人隊伍提供培訓、學習、交流研討、展示才藝的平臺,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新一代文化工作者;鼓勵和吸引優秀人才到基層文化單位工作,改善隊伍結構,鞏固基層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堅持舉辦不同藝術門類的群眾藝術創作、民間藝術評獎和展示活動。完善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投入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作品的投入力度,設立“石龍文藝獎”,鼓勵扶持群眾文藝創作和生產,推動我縣基層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四、整合文化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要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使廣大群眾在參與活動中各展其長,各得所樂,共同得到先進文化的熏陶。大力鼓勵打造文化特色村(社區)建設,發掘和開發當地傳統民間文化資源,打造富有鄉土特色的文化產品,發展具有傳統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提高農村文化娛樂活動的品位和檔次,如舉水鄉的“月山春晚”。扶持民間、規模企業成立藝術社團;鼓勵全民多讀書、讀好書,大興勤奮學習之風,推動農民讀書明理,讀書致富,求知、求樂;開展全民健身,競技比賽等活動,促使廣大農民群眾的體質不斷增強;由政府統籌,把經常性、小型多樣的文體活動與定期舉辦的大中型的文體活動結合起來,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會風尚;堅持文化下鄉,各文化單位與文化團體堅持每年定期深入農村,為農民送戲、送書、送電影、送文化科技知識,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