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戶委員代表社會法制委員會的發言
在年初召開的縣委、縣政府全會暨全縣干部大會上縣委、縣政府明確指出:“要提升生態旅游產業,要大力推進巾子峰、大濟村、月山村等景區景點建設”、“要圍繞生產性第三產業和生活性第三產業,堅持以旅游業發展為先導,堅持以旅游業為龍頭來整體提升第三產業”。隨著百山祖、巾子峰生態旅游等級公路改造成功和龍慶高速公路的啟動開通,必將給慶元的旅游業帶來新的契機。慶元縣大濟村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大濟景區在慶元“一帶四區一中心”的旅游產業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其旅游開發的成敗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我縣旅游業發展的大局。據此,大濟歷史文化古村無疑應當成為我縣旅游開發的重點。
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決定了大濟古村具有旅游開發的價值和意義
有千年歷史的大濟古村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亮點獨特,概括起來有“四多”:一是進士數量多。自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到南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的230年間,該村陸續涌現出26位進士及非進士出身而涉足仕途者100余人,故有“進士村”的美譽。二是至近宗親的偉人多。北宋進士吳桓的長女是宋高宗第一任宰相李綱的母親,李綱與其舅吳彥申二人于政和二年(1112)同登進士;南宋名相文天祥是濠州派許國公吳淵的外甥兼學生,與大濟是至近宗親。故此,李綱為吳彥申作墓志銘,文天祥為吳氏族譜撰序,均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字。吳穀第五女即為南宋偉大愛國詩人陸游的祖母。三是駐足講學的名人多。崇文尚禮,尊師重教的氛圍吸引了許多名士流連駐足。南宋理學家朱熹、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和清代名儒陸瓏琪,都曾慕名來到大濟講學并留下了遺墨真跡。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在抗戰時期的1940年曾恭護孔子夫婦圣像避隱于大濟,其死后葬于大濟仙宮山麓,至今墓道猶存。四是文化古跡多。大濟村內至今尚保存著古地道、扁鵲廟、吳氏宗祠、雙門橋、金甃街、迎旨門、牌坊、古井、古民居和保留完好的古墓群等名勝古跡十多處。自200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大濟村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之后,各地游客紛至沓來。隨著政府初期保護的一些投入,近年來游客人數更是與日俱增,大濟歷史文化古村“一日游”的腳步越來越多越來越近;要求加快開發步伐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強。
二、開發存在的關鍵問題和選擇景點進行前期開發的建議
存在的關鍵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一個“錢”字。對大濟歷史文化古村的保護,應當說,政府前期也作了一些投入,但主要是用于對一些古民居修舊如舊搶救性的保護,對于開發性的投入可以說幾乎沒有。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主觀上歷屆政府領導從思想上真正引起重視的程度不夠,每屆都存在有“重宣傳、輕投入”的問題;二是客觀上慶元財力確實有限,許多迫在眉睫關乎民生的項目資金尚且捉襟見肘,而對于“只見投入,不見產出”的旅游產業,自然只能“靠后”考慮了。
現在問題的焦點是:一方面加快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加快旅游產業發展以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是本屆政府既定的方針和政策之一,應當貫徹落實;而另一方面,卻又限于財力,一時難以安排諸如大濟等景區景點開發的專項資金。大濟旅游開發《詳規》已經出臺,概算開發投入資金須3000萬元,以采用招商引資的方式開發。眾所周知,企業投資追求的就是回報,即創造利潤,明知沒有利潤甚至是虧本的投資企業是不干的。大濟旅游開發須投入巨資,回報如何,不言而喻。因此,倘若以招商引資的形式等待投資商前來投資開發,可能性極小甚至是沒有的。針對此現實,我們為尋找破解上述焦點難題的辦法,一個多月來前后兩次到大濟實地視察,并兩次召集大濟村兩委及部分村民代表參加的座談會,聽取訴求,集思廣益;對社會不同群體不同對象也作多方走訪,傾聽意見,吸納民智;期間查閱了《慶元縣志》及大濟吳氏宗譜等史料,2月12日又專程到縉云河陽古村進行考察調研,尋求經驗。在此基礎上,針對我縣客觀實際和形勢所趨,我們認為:大濟旅游景區景點必須加快開發步伐,時間不能十年八載的久等,應當尋求政府與社會力量共融的方法來籌措資金,即政府導向投資、民間個人捐資、定點招商引資、有錢老板助資這樣四管齊下的籌資方式來合力開發。并且建議首先開發和修建以下幾個景點:
1、遷建孔廟至大濟村進行文化整合。孔子是世界十大偉大思想家之一,是中國教育先圣,曾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之說。慶元孔廟現荒置于二中校園內,高墻圍砌,面目全非。若將其遷移至大濟,與孔子南宗第74代孫孔繁豪陵墓整合為一個文化旅游景點,一則可以盤活二中地塊,二則可以實現大濟文化整合。遷建以后孔廟的正殿塑以孔子圣像,讓游客、學子朝拜。正殿兩壁鑲嵌大理石,一壁其上刻以書法名家書寫的孔子語錄,另一壁其上刻以《論語》全文,讓游客觀賞記頌。另外可將孔子語錄制為書簽,寄寓“文運亨通”之意,在景點銷售,以增加收入。該景點可用民間捐資方式進行,以旅游局牽頭募捐,民間必有許多樂善好施者,此事定當可成。
2、選擇一個古地道進行挖掘開發。大濟古村迄今已發現由不同歷史時期所建的古地道口七處。地道口多設在古屋下或菜園邊,大致用青磚拱筑,洞高一般為1.9-2米,寬1.7-1.8米,用河卵石或條石鋪底,兩壁間設燈臺。據大理中宅祠吳氏宗譜記載:“‘學圃’開地道有四,使聿新堂鳥園如環之宛轉不絕。”《慶元縣志》文藝:明萬歷縣丞吳華《濟川形勝》詩:古洞深且幽……描述的即是大濟古地道。這撲塑迷離的古地道令多少游客遐思神往,因此,解開這千年隱秘,讓游客置身探幽以滿足“不鉆古地道,枉為大濟客”的獵奇心理。它也必將成為大濟旅游最大的亮點和賣點之一。該景點可實行單項招商引資的方式進行開發,并以單獨門票制進行商業操作。
3、修葺“接官亭”,恢復“迎旨門”和“金甃街”。接官亭、迎旨門按原貌修復,從接官亭至迎旨門段金甃街也按原貌恢復。接官亭四周種植大冠闊葉喬木以遮擋視線,并增強意境,使游客在此隱約可見古村一角。仿制古代官轎5頂,以供游客乘坐。“轎夫”可由村民組成,成為“有客服務,閑時務農”的“雙棲”農民,從接官亭至迎旨門,每乘可收費5-10元,與投資商按比例分成。人們出游追求的是心靈的放松和心理的滿足,讓游客乘坐“官轎”體驗一下古代官員的感受,不亦樂事?該景點可用招商引資或村民入股的形式運作。
4、通過論證選址,先期修復大理吳氏中宅祠(包括后院半月池、古墓群及幽徑植被)和幾幢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可向村民征集一些年代久遠的生產、生活用具陳列于古民居中,以供游客觀賞。同時對其他有保護價值的古民居也進行必要的修舊如舊。每幢確定1-2戶日常居住管理,每年給住戶以適當補助。此外無保留價值的簡易民房、灰房、豬欄、廁所等設施進行統一搬遷拆除,騰出空間美化環境。對搬遷戶,政府宜統一規劃建房用地,供搬遷農戶統一建房使用。該項投入以政府為宜。
5、疏浚“雙門橋”至“蒲田橋”段溪流。清理溪床淤泥,清除兩岸垃圾雜草;隔距圍建石堰,溪中放養各色鯉魚以供游客觀賞;兩邊堤岸路面用河卵石鋪設以方便游客步行。整理恢復溪邊古井和上廳古官井,讓游客體驗古人深井提水的生活感受。該項投入也以政府為宜。
另外,要創作高質量的導游詞和培訓優秀的導游隊伍。游客每到一個景點,少不了一聽二看三感受。聽就是聽導游人員的解說,因此,挖掘、提升、創作高質量的導游詞至關重要。文藝作品來自生活高于生活,導游詞也如此,基于真實又可高于真實。游客聽了導游人員的精彩講解,若能發自內心的“認可”或“贊嘆”,這樣就收到了效果。當然,要做到這樣,同時必須培訓出一批優秀的、深諳大濟景區每個景點歷史文化內涵的導游人員,在講與聽的旅游過程中,導游與游客互動,方能把大濟古村的歷史文化真正做到有效的弘揚。
我們堅信,只要縣委、縣政府真正重視,并設法與社會力量共融,形成合力,大濟古村景區的開發建設則必將會有一個實質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