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的盤旋周轉,在穿越了幾次濕霧和小雨后,才來到了這個曾經輝煌過的小鄉村——舉水鄉月山村。
這里的山區風光雖美,但山高水急,溪流縱橫,為了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古人就是在這樣的深山老林里建起一座座的廊橋。而舉水鄉的月山村就曾經是入閩的交通要道之一,據本人查閱材料考證,它應該是古系閩浙通衢的分道之一,有古道和閩省的壽寧、福安、政和及本省的泰順、平陽、文成等縣相通。明、清時期一度人口繁衍,經濟發達,商店林立,一片繁榮。明、清時期這里建立了“一都上管”。清末至民國初期,被稱為“逢源鎮”和舉水市。解放后月山村成為舉水鄉政府駐地。在這樣一個既有交通需要,又有經濟支持能力的地方,廊橋眾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月山村素有“二里十橋”之美譽,即該村首尾約二華里,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橋相通,故被人稱為“橋鄉”。
而在這些眾多橋中,獨占鰲頭的就應該是如龍橋了。如龍橋位于慶元舉水鄉、月山村的舉溪之上,其態勢與山脊相連,遙看橋身似龍首下傾,因此得名,如龍橋。它與村尾的來鳳橋遙相呼應。如龍橋的廊屋東側的鐘樓,西側的橋亭和橋梁三者融為一體。廊內的如意斗拱層層疊加,工藝精湛。廊屋通道兩側有廊凳,供山中走遠路的人休息。橋兩側鋪的風雨木板,既能保護下面的木拱架,又為人們躲雨、避暑、進行商品交易,提供一個好場所,這就是古人在橋上建廊屋的目的。如龍橋是迄今有確切記年,保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
如龍橋始建于何時已很難考證,有史料記述的是明初吳姓人修復過,天啟5年(1625年)重建。該橋是我省西南地區現存歷史最早的木拱廊屋橋,橋橫臥于舉溪之上,因其勢與后山山脊依稀相連,橋似龍首下傾,故得名“如龍橋”,橋的結構主要由木拱架和廊屋兩大部分組成。
如龍橋是一座燕窩式的木拱廊橋,全長約28米、寬5米,東端建三重檐歇山頂鐘樓,上蓋蕪廊十一間,中設佛龕,兩端置樓閣,造型別致、古樸典雅。佛龕上額懸掛著一木匾,上有“如龍橋”三個遒勁大字。相傳是當年名仕吳懋修的兒子,8歲神童吳之球所書。如龍橋雄偉壯觀,全橋竟未用一枚釘子,這在我國橋梁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199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該橋是目前全國木拱橋中唯一的“國寶”。
其實這座如龍橋的內部結構還相對樸拙些,但我更喜歡這樣的原汁原味,走在木制的廊道內,聽著來自腳下的咚咚木質回音,只有溪水潺潺的和聲與之呼應,陣陣的山風猶如交響樂中時時浮沉在主旋律后的小號,交織了一首有幾分歷史滄桑感的古風。
在這樣的國寶面前散步,已經沒有了時間的概念,可能已有村民注意到了。一少年上前悄然問道:“你們是學橋建筑的吧?看得那么仔細……”心中頓生被尊重的自豪感,故作謙虛狀淡然一笑,返身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