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突出項目載體 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圍繞“兩網兩化兩新兩建”重點,扎實開展“項目建設攻堅年”活動,不斷增強我縣“北承南接”的活力與動力。
全力抓好兩網絡建設。堅持大處著眼謀項目,多處用力爭項目,齊心協力推項目,盡快完善交通、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加強部門配合,加快政策處理,多方籌措資金,破解前期難題,切實提高項目運作水平。交通網絡方面,加快建設龍慶高速及連接線,全力推進慶元至巾子峰、慶元至百山祖、反墺過境公路、菊水至后山橋公路改建、康莊工程、安保工程和路面大中修工程,加快慶元至江根段改建、慶景公路改造等項目前期,謀劃搶爭衢寧鐵路等項目。電力網絡方面,開工建設大潭門電站和官塘際下電站,推進新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新建35千伏左溪變電所至左溪電站輸電線路,加快推進220千伏輸變電工程,謀劃建設竹口、屏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
突出中心城鎮建設。堅持規劃布城、外引擴城、經營建城和產業活城,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建設中心城區。繼續完善城市功能設施,加快推進銀泰一期、沁心園24#樓、城市防洪、職業中學擴建、氣象服務大樓、農產品質量檢測站、中國移動第三代TD網絡、電信聯通3G網和光纖信息網等工程,積極謀劃慶元二中遷建、廊下區塊舊城改造、府后歷史文化街區等項目。積極培育中心集鎮。堅持把中心鎮建設作為優化生產力布局、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載體,引導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向中心集鎮匯集。編制實施屏都區塊開發綜合性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包裝爭取屏都防洪堤等項目,積極打造“城市新區、工業新城”。修編竹口中心鎮總體規劃,不斷增強產業、人口集聚效應。創新集鎮建設和開發機制,推動其他集鎮加快發展。
加快新農村建設。整合政策資源,大力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深入實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全面整治村莊環境,建成沼氣500戶。全面實施“強塘固房”工程,開展2座水庫除險加固;抓好“萬里清水河道”工程,完成河道整治21公里,建設小型水利設施91處,實施農村飲水改善提高工程。加快人口集聚,繼續實施農民異地轉移“5283”工程,完成同濟新村三期和同德新村二期,啟動新安置點建設。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素質,降低農民創業門檻,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多種經營,提升來料加工業,實現來料加工費5000萬元。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推廣普及“林權IC卡”,簡化辦事手續,推動林權抵押貸款增量擴面,累計實現貸款額2億元。繼續實施農村社會保障、低收入農戶幫扶工程,努力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增強村級綜合經濟實力。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面完成農民增收“6+1”目標任務,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加強資源要素保障。深入研究事關我縣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科學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銜接,做好項目挖掘、論證、包裝和儲備,不斷充實重大項目儲備庫。積極緩解土地要素制約,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按照管住總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提升質量的原則,提高新增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大力挖掘土地利用潛力,完成土地開發2000畝,建設用地復墾200畝。千方百計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國有資產盤活整合力度,提高政府項目投融資水平;強化項目和資金盤子對接,做到精細化、制度化、系統化管理。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引導、規范、發展民間擔保公司,推進企業間的互惠互利合作,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融資發展需求;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恢復重建工商銀行,組建小額貸款公司,實現鄉鎮金融服務網點全覆蓋。健全人才工作機制,大力實施“人才回流”工程,培養和引進技能型、創新型、經營管理型人才。加強縣校科技合作,爭取建立省食用菌區域創新平臺及食用菌科技研究院。
|
|
[ 復制本文標題地址 ]
[ 進入論壇 ] [ 關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