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濟村位于松源鎮,距慶元縣城2.5公里。到此肇基的吳氏先祖,歷代尊師重教,崇文尚禮,人才層出不窮,使這個歷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自宋朝至明代陸續涌現出26名進士,被譽為“進士村”。遺存金街、古道、古地道、盧福神廟、吳氏宗祠、木拱廊屋橋、明清民居建筑等諸多古跡文物。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因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著名理學家朱熹、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曾到大濟講學,民國時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護孔子夫婦圣像,曾避隱于大濟,死后葬在大濟的仙宮山。
本來根據我收集來的資料,大濟村和慶元小城應該有一條古道的,但一是時間來不及,而另一原因則是慶元的周圍已經開始開發,城北一片開闊地公路縱橫,早已找不到纖毫的古道蹤跡,我們坐了一輛小三卡,大約20分鐘,就到了村口。
崇煦公在開發大濟前夕,于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在竹坑莊(松源鎮西門村竹坑)不惜重金建造一座“豹隱洞”書堂,聘請名師教授四子應試制藝文章,長子吳榖在仁宗天圣二年(1024)登甲子科進士,次子吳轂在景佑元年(1034)登甲戌科進士。十年內伯仲雙雙題名雁塔,赫然名震鄉里,時稱“一門雙進士”。
大濟村還有“扁鵲盧醫廟”,有100張特殊處方的考究:盧醫香案間配置有處方號簽筒一個,內盛100支號碼簽,供求醫者使用,先求得號碼簽后,再向總務處對號領取處方。據有心人研究統計發現,其中:單方(一方一味藥)的占42張;偶方(一方二味藥)的占27張,復方(一方3—4味藥)的占9張。以上共78張處方,僅用到中藥58味,(果蔬均除外),用到參、芪、歸僅二張處方,每方平均不到一味藥物,用藥份量最多不超過三錢(10g)。其方義之簡,有異于今日之方劑。另有13張處方,暫稱“雜方”因主義取用按摩(推、拿、捶、搞等)或用礦泉,雪水浴藥物,藥店難以買到,必需自備的藥物,例:梁塵、臘燭蕊、女寶(用經布)、動物內臟等。尚有九張處方全無藥物,其中三張處方是指婦女有喜、原本無病、絕癥無病。有六張無藥處方實質即《史記》記載的“六不治”癥:驕恣不論地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進士村有歷史各時期蒙圣恩封贈的牌坊:如吳榖、吳轂的“雙桂坊”;吳兢、吳逵的“桂香坊”;吳崇煦因子封贈的“大理坊”;吳深“宅相坊”;吳彥申“八行坊”;明,吳儒“鴻臚坊”;吳潭“名登天府坊”;有不少牌坊在千年風雨中湮沒,還有一些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人為拆毀,如“名登天府”坊等。和人為的破壞能力相比,自然的力量又顯得太邈小了。
進士村的古民居有:明代民居有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裕德堂,華萼堂,日近天顏,玉潔冰清,挹清樓等;清代民居有達德堂,樹德堂,慶德堂,壽德堂,修德堂,慎德堂,懿德堂,咸德堂,慎修堂,立德堂等(千百年間經火災的幾幢均系宏偉之建筑)這些民居都有一個牌樓式的大門。分別有石砌大門、磚石混合砌大門,磚磨制后砌成等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