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慶元縣城東南約兩公里的路程,有個叫“大濟進士村”,我們一同走進看看。
據資料介紹(我在月山村時,舉水鄉政府第一首長送給我一些介紹慶元的書籍):這個歷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的230多年間,陸續出現26名進士及非進士出身涉足仕途者100余人,故有“進士村”美譽。
許多文言文中的用語,至今仍在慶元方言中沿用,慶元方言保存大量的唐朝古語,被稱為中國漢語中的活化石,得到中外古漢語研究學者的高度評價;主要特征有:1、古音古字多;2、“古八音”一個不缺;3、語詞簡練;4、方言詞匯豐富;5、唐朝官話是慶元方言的重要構成;6、形容詞堪稱一絕。
“雙門橋”原名“臨清橋 ” ,是我國現存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木拱廊橋。根據大濟吳氏族譜記載,雙門橋始建時間應早于公元1024年。比北宋青州(史稱木拱橋最早的發祥地)出現的虹橋還要早10多年,比《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早100多年,且比各處發現木拱橋始建最早的記錄閩清合龍橋早約110年,歷史悠久可見一斑,引起國內外橋梁專家與古建筑專家極其文物等專業人員極大興趣;——摘自《品味慶元》(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4月)
“雙門橋”橫跨于濟川之上,與其他著名木拱廊橋相比是少了些許精致與宏偉。但她正是大濟輝煌歷史的起點,登臨雙門橋,我走在這座廊橋上聯想到的不是絕世凄美的浪漫愛情,而是被這座木拱橋上纏繞著的文斗異彩陣陣撼動。
據《吳氏宗譜》記載,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大濟肇基始祖吳崇熙長子吳毅(待驗證讀音)高中進士,被時人稱其“補天有術,攬月多才”,鄉鄰們在臨清橋頭加牌坊式橋門以示慶賀,時隔十年吳崇熙次子吳轂(音gu)又中進士,十年內兄弟雙雙金榜題名,聲名遠揚。蒙皇上恩準,在臨清橋的另一頭再設牌坊式橋門,建“雙桂坊”,稱“雙桂連坊”,寓兄弟雙雙蟾宮折桂之意,故更名臨清橋為“雙門橋”。
我在雙門橋兩岸來回聚焦,小橋流水人家的“遠古今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