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福神廟又稱扁鵲盧醫廟、福興堂、盧大相公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大濟村的主要人文歷史景觀之一,也是慶元乃至浙西南地區廟宇文化的一個縮影。
盧福神廟位于回龍山西麓,大濟村東面,坐東朝西,整體布局為長方形,自西至東依次分為四進,整座建筑倚山勢緩坡遞進設計,第一中亭沿踏跺而建,為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古廟占地面積2300多平方米,是慶元縣現存較為完整的古廟。對于盧福神廟的建造,民間有多個版本的傳說。
一說是為紀念古代被老百姓敬奉為“神醫”的盧福神而建。盧福神的姓名已無從可考,相傳他原籍溫州,是慶元某夫人的舅父,本為讀書人,但沒有走科舉仕途之路,而以醫濟世。
現在,大多數人認可的說法是為紀念古代神醫扁鵲而興建。
據《史記》記載:扁鵲是戰國初期齊國人,又號盧醫。他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的創始者,是一位民間杰出的醫學家。當他行醫到秦國,被秦太醫李醯嫉妒派人殺害,這位岐黃星辰從此不幸隕落了,但他留給后人的醫學經典《難經》,是中國醫學的一部珍貴文獻。人民一直懷念他,稱其為“福神”。
其實,大濟原有兩處“扁鵲盧醫廟”,一處在小濟,一處在大濟。
大濟是從小濟遷徙而來。北宋初年,宋仁帝關心民瘼,重視發展醫學,對已死1500余年的扁鵲盧醫,首次追功封他為“神應侯”。這位民間醫學鼻祖,從此才享有自己的爵位和祀廟。大濟村吳氏始祖崇煦公,世代崇尚岐黃,把醫學視為發族修德的重要文化。其長子天谷在仁宗時,官封“大理寺評事,改殿中丞大中大夫”。告老回鄉后,便在吳氏舊居小濟村福安橋東興建了“扁鵲盧醫廟”,紀念這位中醫祖師。但小濟這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扁鵲盧醫廟,卻因祀田征收失管而荒廢被拆。古廟毀失,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遺憾。
大濟村“扁鵲盧醫廟”興建于元朝初年。元太祖崇尚醫學,至元29年親撰《神應侯奠祭文》,同時晉封扁鵲盧醫為“神應王”。這時小濟村民吳氏早已遷居大濟。為便于奉祀,于元惠宗至元辛已(1341)年,在大濟村大理山西麓再建扁鵲盧醫廟,迄今已有660年的歷史。這座古廟,幾百年來,求醫仰圣者絡繹不絕,車水馬龍,香火十分旺盛。
與別的廟宇不同的是,偌大的盧福神廟,僅供奉著盧福神一尊神像,真可謂一神獨主大廟。在盧福神廟正廳神龕內的一乘神轎中,端坐著手執古扇、儒風爾雅的神像,這就是神醫盧福神。盧福神香木像與常人等高,衣著亦如常人。如遇廟會抬出游行,其場面十分壯觀。“肅靜”、“回避”、“儒范醫宗”三塊執事牌在前引路,鳴鑼開道,一看便知圣醫重要的歷史地位。
在大濟盧福神廟游玩,游客不僅能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廟宇文化,還能參與一項特殊的娛樂活動——求藥簽。
在盧福神廟里的盧醫香案間,配置了處方號簽筒一只,內盛100支號碼簽,供游人使用。游客搖動簽筒,先從100支號碼簽中搖出一枚,然后對號領取處方。如果所得的處方,剛好與游客的小疾小恙對癥,回去后,不妨在醫生指導下,憑處方到藥店抓一敷試試。因為,就其處方本身來說,都是歷代名醫積累的一些驗方,只要對癥,其藥效自然十分明顯。
據當地醫者研究統計發現,盧福神廟里的100張處方中,單方(一方一味藥)占42張;偶方(一方二味藥)占27張,復方(一方三四味藥)占9張。以上三方共78張處方,僅用到中藥58味,用參、芪、歸僅2張處方,每方平均不到1味藥物,用藥份量最多不超過3錢。其方義之簡,與現今天量方劑可謂大相徑庭。另有13張“雜方”,因主要采用按摩、礦泉、雪水、梁塵、臘燭蕊、動物內臟等作為藥物,藥店難以買到,必須自行治療或籌辦。尚有9張處方全無藥物,其中3張處方是指婦女有喜、原本無病、絕癥無病。有6張無藥處方,實質即《史記》記載的“六不治”癥——驕恣不論地理一不治,輕身重財二不治,衣食不能適三不治,陰陽并臟氣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信巫不信醫六不治。
求藥簽這項活動,原本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這與從前農村缺醫少藥有關。從前,一些久病不愈的人,就會來盧福神廟求藥簽,企盼依靠神力驅除疾病。而今天,在盧福神廟求藥簽,已不再是向神明尋醫問藥,而是一種旅游的娛樂活動。
然而,盧福神廟里的處方把“驕恣不論地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陰陽并臟氣不定、形羸不能服藥、信巫不信醫”定義為六大不治之癥,卻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驕奢蠻橫、淫逸無度者不在少數;唯利是圖、要錢不要命者比比皆是;好吃好喝、胡吃胡喝、好逸惡勞、贅肉滿身者隨處可見;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者層出不窮;深居簡出、手腳不動、有氣無力、形槁骨瘦者與日俱增;不學科學、不用科學、盲目迷信者屢見不鮮。而這些“頑疾”,即便是在醫學空前昌達的今天,不也同樣無藥可救嗎?
盧福神廟不但是迎神祭祀的重要場所,而且也是當地民眾集會娛樂的好去處。
盧福神廟的建筑結構,不僅考慮到迎神祭祀的人流聚散、佛事活動的齋席按排、管理人員的飲食起居等功用,還考慮到了本地民眾集會和娛樂的功能。
在盧福神廟正廳的下方,搭建有一個較為寬敞的戲臺。大濟村的一些群眾集會和文化娛樂活動,都可以在這兒開展。臺上演戲時,廟堂正廳就成為很好的觀眾席位。古往今來,不知在這里舉行過多少集會,也不知有多少戲劇在這兒演出過。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大濟的盧福神廟會更是熱鬧非凡。是日晚間,從城里前往大濟村的人流,就像潮水一般涌去,把通往大濟村寬敞的公路擠得水泄不通。
大家挨著擠著來到大濟,不為看別的,就為一睹盧福神的神容。因為,這天晚上,大濟將抬出盧福神像,沿大濟村古官道游行一周。據說,所有在元宵節見到了盧福神像的人,都能獲佑健康平安。
2007年10月,這里還迎來了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馮驥才先生。在這里,馮驥才先生興致勃勃地觀看了一臺原汁原味的慶元地方戲劇——二都戲。當詼諧歡快的“唱燈”曲調在盧福神廟響起時,坐在臺下的馮驥才先生開心地笑了。這位熱心中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著名作家高興地說:“沒想到,在這古老的村莊里還能欣賞到這么原汁原味的民族戲劇。這就是土生土長的文化,是城里那些歌星急死也唱不出來的。”
是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在社會最底層的文化,才是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也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廟宇文化,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