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東西,并不是憋得慌,只是有點閑,夜深又睡不著,順便就回憶了一次頗為難忘的短旅,也順便練一下筆,因為不久又要遠游了。
去年10月的一天,在巨化的天空中還沒有漂浮著一丁點兒秋天的微息,悄悄的,和同伴就出門了。
經過一天的顛簸,順道覽飽了遂昌的青郁蒼翠,傍晚時分,到了終點站:慶元。
慶元似乎是一個在安逸山坳懷抱中等待入睡的小山城,可現在是晚上8、9點,華燈還未散滅,在溪水的掩映中,彩光有些搖曳,象是不甘入睡前使勁眨眼,使得小縣城的標志——詠歸橋憑增了幾分脂粉之氣。
第二天一早,在慶元的小巷口吃完可口而便宜的早餐后,信步踱到車站。此時再看昨夜初見的詠歸橋,消散了脂粉之氣,顯得樸素了許多,也許這才是它的本色吧……
清晨的薄霧中,詠歸橋安靜而淡然。廊橋的內部結構精致而華美,朱紅的立柱和碎石的路面形成了和諧的對比,廊橋間隔之間的掛匾。
詠歸橋在小山城北,石龜背上,現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先往來兩岸,或憑竹筏或涉淺灘,行人多感不便。元朝大德年間,邑人在深潭下游幾十丈處架設木橋,名日“興賢橋”。因洪水頻繁,屢修屢坍,終于全廢。到了明朝天順四年(1460年),由百姓捐資,官府貼補。
從球山麓經石龜背,再跨對岸,修造廊屋式木橋。橋身四十一間計數十丈,造型別致,名為“詠歸橋”。橋名語出《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之句。詠歸橋建橋五百多年來,歷遭洪水、大火,幾經興廢,至解放時僅留南岸到石龜上的左橋。水泥公路建成后,此橋已失去溝通兩岸的作用,此橋造型美觀莊重、構造奇巧,是慶元的重要風景點,它同球山、石龍山、石龍潭構成一幅天然國畫,因此,橋頭崖壁上留有“濛州勝景”和“球崮倚虹”等石刻。1983年,政府撥款將橋修葺一新,更加吸引遠近游客。詠歸橋木構伸臂起拱,用大杉樹搭成“喜鵲巢”,成弓狀木拱橋,木拱不用一枚鐵釘,橫跨球山與石龜之上,橋面鋪設石塊,平坦堅固;橋上建造廊屋,覆蓋椽瓦,橋檐略向河面伸展風雨板壁,兩行廓柱與欄壁之間架設長凳,游人可覽近山遠岫,可觀魚游鴨戲;橋北首為兩層建筑,名日“補天閣”,登閣遠眺,自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