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風吹拂,竹影婆娑。在位于嶺頭鄉山翠灣村的毛竹示范園里,望著連綿起伏的竹林,年近五旬的葉惠祥滿臉笑意,盡享竹林帶來的增收喜悅。
“竹林好管理,投入成本低,經濟效益卻高。” 葉惠祥歷數著這一增收項目的好處。他說,這數十畝竹林相繼投產,當下的效益不說,子孫后代也跟著享福。在山翠灣村,像葉惠祥一樣喜嘗增收甜頭的竹農不勝枚舉。
昔日閑置荒蕪或自生自長的“困山竹”,何以在短短幾年間脫胎換骨成為廣大農民眼中的“增收林”、“致富竹”?記者在山翠灣村生機勃發的竹林里,找到了答案。
山翠灣村山林面積廣闊,資源豐富。在1萬多畝山林中,毛竹林面積近1000畝。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系統、科學、合理規劃,原本渾身是寶的竹林大部分處于半荒蕪狀態,每畝收益不過百元,竹農生產積極性很低。
身靠“搖錢樹”,卻手捧“窮飯碗”。竹產業的困局,引起了嶺頭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2000年,該鄉明確將發展竹產業列為促進該村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點工作,吹響了竹產業振興發展的號角。圍繞竹山增產、竹農增收、竹業增效這一中心,引導竹農轉變觀念投身竹山經營;通過“榜樣搞示范、大戶聯小戶”的方式,帶動群眾對毛竹林進行全面墾撫和科學管理;從政策、保障、資金扶持等方面,營造竹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經過幾年精心培育,該村的毛竹林由畝均立竹量60株,發展到如今畝均立竹量180株,竹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科學管理給山翠灣村的毛竹產業帶來了快速發展,也促使村民的毛竹經營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不清山、不施肥、不松土、無人管的毛竹山成了村民的“寶貝疙瘩”。“把林地當資產來經營,把毛竹當財產來管護”逐漸成了村民們的自覺行為。
從困守一方,到致富一方,山翠灣村筍竹兩用林的發展寫下了精彩一筆。談到今后的發展,山翠灣村村支部書記葉行福說,今冬明春村里計劃發展竹子3000畝,使毛竹產業福澤更多農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