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百村行之——箬坑村
走進江根鄉箬坑村,一幢幢別致的民房掩映在綠樹叢中,錯落有致。阡陌相通的水泥路,迂回曲折,像一條條白色的綢帶把整個村落串在一起,構勒出一幅風景如畫的新農村景象。
奏響農村建設最強音
“變了,變了!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現在我們農民的生活環境都比得上城里人了!”村黨支部書記吳祥炎高興地告訴記者,如今再也看不到房前屋后污水四溢,聞不到豬圈、廁所的熏天臭氣,農村生活條件改善了,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了。
自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箬坑村把改善基礎設施作為首要任務,積極爭取資金項目,以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村莊美化為重點,全面推進村莊面貌改善。先后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修繕、新建9戶;完成3.4公里竹林便道建設,受益竹木林800多畝;完成體育設施建設,并通過省級體育強鄉創建驗收;建立100萬段香菇標準化基地,增加香菇種植產量12萬袋,全面實施“美麗鄉村,低碳家園”項目建設……一串串可觀的數字,正以更加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有效填補著城鄉之間的“溝壑”。
“如今,箬坑村功能設施齊全,休閑健身有好去處,水泥路上好串門,下雨走路不濕鞋,特色資源豐富,農民生活節節高”。江根鄉鄉長吳國勝說,箬坑村的變化是江根鄉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唱響特色產業致富歌
“今年,香菇又獲豐收,目前全村袋料干香菇產量達到7.5萬公斤,按照現在市場上每公斤60元的價格計算,銷售收入可達450萬元。”箬坑村黨支部書記吳祥炎說。
發展特色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之路。箬坑村地處山區,氣候獨特、資源豐富,為香菇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吳祥炎告訴記者,全村有60多戶村民,多數都是從事香菇種植。
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群眾收入,該村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起了100多萬段的香菇標準化生產基地。記者看到,這里的硬件設施建設,生產專用水井、標準化大棚等設施一應俱全。
“現在規模擴大了,政府支持力度也更大了。香菇標準基地里的設施建設,政府都有補貼。”菇民吳雄說,他家現已發展香菇8萬余段。
在基地忙碌的人群中,村民曾良菊最引人注目,因為她是技術最嫻熟的。“在家門口務工,掙錢顧家兩不誤。”她告訴記者,從制種到采摘,她一直都在這里忙碌,收入最多的一個月有3000多元。像這樣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最少的時候也有10多個。
為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延長鮮菇上市時間,該村建起了烘干房、冷凍庫等現代設施。同時,還聘請專家到村里舉辦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培訓班,為農戶提供菌種和技術支撐,促進香菇產業蓬勃發展。
“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是現代化新農村的目標所在。吳國勝說:“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根據本村的特色建設格局,把‘家園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好,將箬坑村打造成為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村風民風更加和諧、產業發展更加多元、鄉土文化更加深厚、農民生活更加安康的“美麗邊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