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場大哥將我們送到有石板鋪成的路口,就告別我們回去了。
前面的村子就是龍巖村了。
800多年前,龍巖村農民吳三公發明了“砍花法”、“驚蕈術”和“烘焙術”等一系列制菇及加工技術,被當地菇農膜拜為“菇神”,800多年來,香菇成為慶元人民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菇民足跡遍布全國11個省200多個縣、市。慶元被譽為“香菇之源”。
安靜的小山村路口,這是村子里唯一的一條水泥路。
說起香菇,相傳明朝年間,皇帝朱元璋下旨把香菇定為歲歲需上獻皇家的“貢品”,并敕定香菇為劉伯溫國師家鄉處州府龍泉、慶元、景寧三縣生產的專利產品,其它地域一律不允許種制香菇。因此慶元民間自此就把香菇視為“皇上圣品”、“菜中之王”。
但現在的慶元,全縣19萬人口,半數以上人口從事香菇生產及其相關行業,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中香菇效益占了50%以上。可以說一朵小小的菌傘,撐起了慶元人民物質生活的半邊天。
村子里的居民,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兩間這樣的專用簡易房用來堆放種植香菇的木料。盡管現在的新工藝已經可以不用木料來種植香菇了,但村民始終相信最上等的香菇還是出產于這種山里土生土長的木料。
就連村頭一些空閑地段,只要稍有空間,就會有種植香菇的簡易小棚。
香菇一向被人們視為山珍佳肴,主要是它具有清香獨特的風味,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據檢測,香菇蛋白中含有18種氨基酸,而人體必需8種氨基酸中,香菇就占了7種。同時,香菇還含有多量的谷氨酸,由于具有多種營養價值,再加上各種糖類,就組成了香菇固有的獨特鮮美的風味和其他食品所無以倫比的清香,是名副其實的“山珍”。
為了紀念800多年前就賜給自己謀生特產的“菇神”,村民建立了祠堂紀念吳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