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紅瓦,一排排建筑格調相同的民房錯落有致,寬大的村道將整個村莊連接起來……走進局下村,立刻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新農村氣息。
在村民柳必俊的家里,白色的墻,大理石鋪設的地面,電視機、太陽能熱水器、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房屋裝飾和家用電器的現代化讓記者驚奇不已。
“蓋房子用的錢都是自己出的嗎?”記者問道。“大部分是自己出的,但有很多補助,這讓我們減輕了不少負擔。”柳必俊開心地回答。
說完,柳必俊起身到廚房燒開水,只聽清脆的“嘀嗒”聲響,沼氣灶臺上冒起了藍色的火苗,他將熱水壺往上一放,一會兒水就開了。柳必俊說:“今年村里建了一個大沼氣池,只要將爛菜葉、筍殼等拉到那里,就能按比例換得沼氣。”
局下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與其它村沒什么兩樣,可為何局下村的新農村氣息卻如此顯眼?
提起村里的變化,今年72歲的柳長鳳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整個村莊都是泥房,連條水泥路都沒有,現在每家每戶都是洋房,水泥路、路燈也有了,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據介紹,局下村在2009年開始農村危舊房改造。2年來,該村共投入資金500多萬元,累計拆除危舊房10200平方米,新建房屋46幢,水、電、路等各項配套設施全面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改”出了局下村的新模樣。
葉兆吉說,洋房建起來了,環境也得“美”起來。于是,村里在上級幫助下投資30多萬元建設了沼氣池,村民憑“垃圾”換沼氣,實現了“變廢為寶”。而在打造“低碳示范村”的號召下,每戶村民都用上了太陽能,排放的生活污水也將進行處理。
要讓村民生活的更好,光有洋房和好環境還不行。因此,村里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利用地處高山的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山地西瓜、四季豆、蘿卜……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村民葉日明高興地說:“我們村產的農產品,價格比以前高了,還很好賣。”
對于局下村的“明天”,村委會主任葉兆吉顯得信心滿滿。他說,銀坑洞坐落在該村,目前,正在進行旅游景點開發。以后,游客來了,村里的民房就可以“變身”為農家樂,旅游產業有望讓村民的錢包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