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一個早上,我們一群人從百山祖鄉政府出發前往黃皮村。
蜿蜒的小路,低矮的小屋,群山環抱,這就是黃皮村。
黃皮村原有80多戶人家,村里的年輕人都去縣城工作了,村里只留下20幾戶,但是這里的收成也不亞于人丁興旺的村子。成片金燦燦的稻穗,幸福了這個季節。
你如果仔細看的話,在稻田里還“躲”著“金魚”呢。這是黃皮村的致富項目——稻田養魚。稻田里養的魚,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產生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這樣,黃皮人不僅可以收獲金燦燦的稻谷,還可以收獲魚產品,可謂一舉兩得。
來到黃皮村,不得不去的就是“上下湖”。上下湖距離村里約2公里,驅車沿著蜿蜒的山路,你會發現三三兩兩的黃牛,給美麗的山下湖增加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到山路的末端,有一條神秘的小路吸引著你往里走。我們跟著村主任的步伐慢慢靠近這個神秘的湖。
20分鐘后,你會發現一條長達700多米的“石龍”。不時有松樹掙扎著從光禿的“石龍”上長出來。上面一些坑坑洼洼的痕跡,這是村民口中傳說的“神仙腳印”。
“是山須!”隨行的朋友大叫了一聲。遠遠看到這種名為“山須”的“野菜”,果真像胡須一樣。村民告訴我們,這種山須既可以涼拌,又可以放在火鍋里燙,即使從再滾燙的火鍋里夾出,立馬放在嘴里也不燙嘴的,別有一番滋味。村民還說,牛肝菌等其他野生菌類也很多的,只是現在不是它生長的季節。
沿著“石龍”,還可以看到“求雨殿”。古時如果干旱,人們就會來到這里,虔誠求雨。據說非常靈驗的。現在的“求雨殿”還一直保留著當初的樣子。
“這里就是‘上下湖’中最大的一個湖。”沿著村主任吳義楊手指的方向,我們這才見到了“上下湖”的真面目。一望無際的“湖”上著的絲蔓狀的水草。與其說“湖”,說濕地更為貼切。
“上下湖”也受到了地質專家的關注,今年,省地質隊就來到這里考察。
3000多畝“上下湖”,共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湖”組成。
不知不覺已經饒了一圈,返回到原點,群山懷抱的小村莊,熱情好客的黃皮人,原生態的“湖”,野味十足的山菜……一切都是那么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