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人民以淳樸、善良的美德,勤勞、熱情、浪漫的生活態度,歌唱勞動、歌唱生活、歌唱愛情。并以樸實、睿智、獨特的視角觀察社會和自然,創造了具有慶元風格的諺語,形象生動,富于哲理。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慶元鄉村獨特的風致。千百年來,這條彌漫著文化氣息的歷史長河從遠古蜿蜒而來,默默地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慶元人民。時至今日,當你掬起這洋溢著遠古氣息的河水時,不管你是慶元人還是外地人,都會深深地為之陶醉。
一、民間習俗
隨著歷史的漫漫變遷,一些古代的民間習俗已被現代文明所取代,但依然有許多鮮活的境頭留在我們記憶深處……
(一)世代相沿的公序良俗,形成了慶元淳樸的民風。
1、飲食起居。以前,慶元人早睡早起,男耕女作,小孩10歲就參加勞動。平時節儉開支,茶葉省下來待客人,自己飲山野草茶。出門探親訪友要擇“吉日”。灶臺不許放置鞋襪、火籠,禁忌烹飪狗肉。兄弟分家請母舅、姑父為“中”,從原屋灶窩取出“火種”,移到新灶安“神”。男女坐不同凳,行不同排,宴客亦各分開。不許直呼長輩和他人父母姓名,不許說粗。未滿16歲不許吃狗肉、羊肉。桌子忌人捶拍,門檻忌用腳踩,糞桶忌入廚房,衣服忌曬路口,忌從婦女衣褲底走過。解放后,起居習俗發生了很大變化,婦女走向社會,小孩上學讀書。再沒有人家以草代茶。除繼續提倡清潔衛生和尊老愛幼外,余禁皆破除。
2、嘗新。每年新谷登場,擇“子”或“申”日“嘗新”。因子屬鼠,申屬猴,取“鼠有藏,猴有積”意。是日,取新米飯,雜以菜干、香菇、生姜、咸肉等揉成飯果,排出香案,朝蒼天禮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拜畢,全家圍著豐盛的菜肴,飽享一餐。解放后,農村尚有流行。
3、請豬頓。農家殺豬,要請親朋好友吃“豬頓”。以豬肉、豬血為主菜,備上家釀黃酒。解放后,吃“豬頓”仍風行,菜肴除豬肉、豬血外,尚有魚、鴨、雞等,不亞于一般酒席。
4、散規。以前,民間定有“禁樵”(封山育林)、“禁筍”、“禁牧”等鄉規民約,違者罰到村廟、社壇插香點燭、燃鞭炮,或給全村每人送去2只飯果,也有按約定罰違者殺豬分給村民,俗稱“散規”。解放后,鄉規民約仍然有,但對犯規者的處罰多改為罰款、罰“放電影”,或罰插苗還山。(未完待續) (縣旅游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