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邊界村——張地村的系列報道①
張地村位于慶元縣隆宮鄉以南,與福建政和縣交界。據《何氏宗譜》記載,張地原名新何,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由曾任慶元縣巡城校尉何觀保的四世孫何允中遷置。村四周竹林環抱,山間小溪流水從村中央貫穿而過,淳樸的張地,翠色影目,猶如世外桃源,安謐而靜幽。
“村舍際涯穿碧溪,茂林修竹百鳥嬉。地抱山水擁天尊,天傾東南攬地利。先祠啟德高風仰,鳳山振翅大勢祈。遍覽名岳與大川,多少豪情冀天地。”日前,記者深入隆宮鄉張地村采訪時,深切感受到了如詩中所描繪的,那里特有的農村風貌。
11月3日早上,記者走進張地村,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展現在眼前。硬化過的道路四通八達,竹片圍起的籬笆更是樸實、美觀。寬敞的住房,清潔衛生的庭院,房前屋后的小園里瓜菜飄香,路寬樹綠,花開蝶舞,空氣清新,村民們的心也敞亮。
“以前可不是這番景象。”該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以前,成堆的垃圾堆積在村道或村內空地上,而且還雜草叢生,十分礙眼。“每天早上打開門,就看見一堆垃圾,把路堵了不說,不時散發出陣陣刺鼻的惡臭,蚊蠅孳生,還經常可以見到老鼠。”
村黨支部書記何士斌說,為了改變臟、亂、差現象,張地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結合地形、村貌及人文特點,進行了防洪堤建設、河道清淤整治保潔、危舊房改造,拆除了違章建筑,恢復了水車,建設起村民休閑廣場,重修了古祠堂、古民居、古道,并做好污水處理和垃圾收集處理工作。一系列的整治工作,讓村內及周邊環境得到綠化、亮化、潔化、美化,繞村的小溪也舊貌換新顏,水中魚兒歡快暢游,特色景點和鄉村風貌有機結合,把張地村打造成了浙閩邊界一朵美麗的奇葩。
“雖然在農村,卻過上了城里人不能比的安逸生活。環境變了,村民的榮譽感和幸福感也不斷提升,環保意識和文明程度也不斷提高。現在,大家都主動參與環境建設,家家門前實行“三包”。往日禽畜亂飛亂跑,垃圾、糞便滿街的景象再也見不到了。”村委會主任李烈生說,村里的居住環境整潔了,村民的心情也舒坦了。接下來,村兩委思考的是要讓村民都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