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間節氣慶典,寄托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1、節氣。“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我縣的“年味”不一樣。俗語“年長年夜忙”,過年前要做各種準備。每年農歷十二月要“撣塵”,家家大掃除,俗稱“打炱”。用帶葉的竹枝扎成“撣刷”,拂凈天棚、墻壁上的灰塵,家具要搬到溪邊擦洗干凈,至今沿舊。“除夕”家家戶戶貼春聯。入晚,插香點燭,燃放鞭炮,向祖宗“辭年”。飯后,全家圍著篝火閑聊,稱之“照歲”和“守歲”。半夜時分,備上酒菜、點心,稱之“吃隔歲”,家長給小孩紅包,稱“壓歲錢”。初一零時,插香點燭放鞭炮,稱之“開年”。初一是新年的開始,大家要遲起,早晚點香放鞭炮,禁講粗話,不掃地(會把一年的財運掃掉)、不洗衣、不倒馬桶、不做新飯(丈夫起床做飯),全家衣著整潔(全家著新衣)。初二早起,互訪親友,稱之“拜年”。來者若是小孩,要給紅包,稱之為“賀紅”。初三、初四如是。初五“開小戒”(白讀“個”)。剪燈時分,各家放鞭炮,以示“小年”結束。此日開始“鬧花燈”,有龍燈、獅燈、唱燈、疊羅漢,有些地方連續半個月演唱二都戲。
春社是我縣較有特色的民間節氣,這天殺豬祭社壇、飲社酒和分社肉。家家用鼠曲草摻米漿烙成社粿,做成社湯,作為過節食品。特別這社果風味獨特,不可不嘗。其他節氣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與各地大同小異。
2、中國香菇文化節。至去年,我縣已成功舉行了八屆中國香菇文化節。全國香菇生產者、經營者及專家代表齊聚菇城,共同商討香菇發展大計,并舉行公祭吳三公儀式。同時,在西洋殿舉辦盛大廟會,廟會期間,龍、慶、景三縣菇民云集于此,祭拜吳三公,祈禱來年香菇豐收,交流種菇技藝,觀看菇民戲——二都戲。現在,香菇文化節正逐步成為慶元縣重要的旅游節慶活動,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公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