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在菇鄉大地上,有那么一群人,他們默默無聞,卻為我縣城市發展貢獻著微薄的力量;他們工作辛苦,卻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或鄉村投遞員、或足浴工、或殯葬工……平日里,這些職業在我們的眼中是一番模樣,當記者親身去體驗這個職業的時候,會發現,原來還有另一種神態。即日起,本報開出“記者走基層——我的體驗日”欄目,深入基層,體驗這群人的生活。
在我縣一些偏遠地區,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穿梭在山間小路上,每天翻越幾十里山路,為村民送去信件、包裹,他們就是山村投遞員。
舉水鄉月山村的吳知金就是其中一位。他14歲開始從事郵件投遞工作,在舉水鄉27個山村之間來來往往,一做就是39年。11月25日,記者和他一起行走了那段山間郵路。
當天的天氣陰濕。我們整理好一天要派發的信件、包裹,大概70多件,還有一疊報紙。這時,吳知金又將幾包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一并放入郵袋。記者納悶了,送郵件還要帶上這些生活用品嗎?
看著灰蒙蒙的天,吳知金遞給記者一件防雨服,騎上摩托車我們就出發了。山路盤旋起伏,隨行搭載記者的郵政工作人員吳振華告訴記者,沒澆筑水泥路面的時候,投遞員只能步行于山路間,有時只為一封信,要走上半天的路。
行駛了10公里左右,我們來到了莊徐村,記者跟著吳知金到村口吳訓方家送報紙。送達報紙后,吳訓方拿出了女兒非轉農的申報資料,請求幫忙辦理,這讓記者有點不知所措。在一旁的吳知金了解情況后,接過材料說:“明天幫你交到鎮里,我們先走了。”
快到正午時,我們到了蔡地村。吳知金拿出之前放進郵袋里的生活用品,給村長和村民們送了去。“村里面沒有商店,平常就順帶幫著買點東西。”吳知金說,每次走郵,都是帶著郵件而來,受著囑托回去。
山間投遞,吃飯沒個準點,時間久了,村民們都樂意請投遞員到家中吃頓便飯。今天這一頓,我們在村長胡星件家里吃。
飯間,胡星件對記者說:“吳師傅挺不容易的,刮風下雨,往來于我們這十幾個山村幾十年了。‘篤篤,篤篤’他摩托車的聲音我們都聽得出來,只要聽到車聲,附近的村民都很樂意出門看看,并和他聊上兩句。”
由于下午還要趕好幾個郵點,午飯后,沒來得及休息片刻,我們又啟程了。可能是天氣漸冷的緣故,試了幾次摩托車始終發不起來。這時候,幾個村民跑過來,幫忙推了一段,馬達“轟轟”的聲音漸漸順暢了起來。
“要是在半路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怎么辦?”
“這個經常有,山路高高低低,找個高點的嶺,往下一滑,一般就可以了。”說完,吳知金踩上油門,駛了出去。
下午的路途較遠,行駛在盤繞交錯的山路上,每一個岔口都“似曾相識”。幾站過后,我們到了薦坑村,這里是走郵的固定點。“這村原來有百來戶人家,這幾年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村里冷清了許多”。
這個村的郵件包裹不多,我們給吳遠行老人送去子女托帶的保健品之后,給村支書送去報紙的同時,將郵路排單上薦坑點的印章蓋了過來,這一天的“硬任務”也就完成了。
返程一路輕騎,在一個岔口,吳知金停了下來:“我還要去黃山村并翻嶺到大丘下去送信,現在時間不早了,你們在這里回去吧。”與記者道別后,吳知金一人駛了出去。
記者和吳振華騎著摩托車打道回府,冬日的寒風很刺骨。吳振華說,從黃山村到大丘下要徒步翻嶺,光來回就要1個多小時。看著灰蒙蒙的天,此時已近17點,估計吳知金送完大丘下的書信后,肯定要摸黑了。
據了解,像吳知金這樣工作在山區的投遞員在我縣共有30多位。他們平均每天投送的郵件包裹不過百件,但都散落在大山里的各個村落。他們每天行駛的山路超過百里,但依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作為山里與山外的“紐帶”,他們不僅充當了山民們日常生活的好幫手,更成為山民們精神世界里的一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