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五年,是慶元人民幸福的五年。五年來,注重民本,改善民生,縣財政民生支出達12.2億元,支出比例從2005年的60.5%提高到現在的66.7%。慶元,這樣一個財政并不寬裕的重點欠發達縣,以小財政托起了大民生,“民生主調”貫穿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小財政”托起“大民生”——
醫療事業快速發展 城鄉居民樂享健康
2011年12月5日,在一陣喜慶的鞭炮聲中,我縣最后一家鄉鎮衛生院——合湖鄉衛生院正式投入使用,這標志著全縣所有規劃鄉鎮都有了自己的公立衛生院,并實現了鄉鎮衛生院基本藥物“零差價”的全覆蓋。
“以前合湖鄉老百姓看病要么到隔壁的百山祖鄉衛生院,看一次病往返就要兩個多小時。不然就只能等著衛生院醫生巡回坐診。現在好了,家門口就可以就醫。”合湖村村民劉運珍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一直在基層從事衛生工作的醫生吳金良清楚地記得,幾年前,大多數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除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等“老三件”儀器外,別無其它。如今的鄉鎮衛生院,不僅建起了磚混結構的三層小樓房,而且新配備了B超、X光機、心電圖等檢查儀器,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在這里隨時可以得到及時診治。
記者先后走訪了安南、黃田、張村等鄉鎮衛生院。所到之處,舊貌換新顏,原來低矮破舊的樓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漂亮的門診綜合大樓。
就醫環境的改變,僅僅是我縣醫療衛生事業變化的一個部分。
據了解,近年來全縣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先后完成疾控中心遷建、人民醫院急診樓改造和12所鄉鎮衛生院建設,優化資源配置,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初步建成。同時積極開展“農民健康工程”和惠民醫院建設,基本建立了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基本藥物制度四大體系,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家住張村鄉松柏灣村的范先生從縣農醫保報銷窗口領到2萬多元的醫療報銷費用時高興地說:“農醫保是個好政策!”去年,他因手術花了5萬多元,農醫保給報銷了2萬多元,家里的負擔一下就輕了許多。
隨著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民過去“小病拖、大病扛,因病致貧”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變。2011年,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了98%,政策范圍內報結率達到了70%,遠遠高出省里的指標要求。
“現在,一幢幢嶄新漂亮的鄉鎮衛生院已經成為鄉鎮一道新的風景線。”縣衛生局局長王慶榮說,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民生為重,將大量財力投入到衛生事業上。雖然每年地方財政收入只有1個多億,但是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改造工程就要投入1.2億多元,兩家醫院還通過自籌資金方式購進先進的醫療設備,總共投入4000多萬元。人民醫院和中醫院同步建設,前所未有,在整個麗水市也就僅此一縣。
談到今后全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時,王慶榮告訴記者,接下來要從改善醫療設備、提高醫療水平、強化服務水平等方面入手,讓醫療衛生事業更加規范化、精細化,同時要在目前已建好的42個村級衛生室、37個巡回醫療點的基礎上,用兩至三年時間,確保所有中心村、保留村實現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覆蓋,努力打造浙南閩北醫療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