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邊際村——龍巖村系列報道①
百山祖鄉(xiāng)龍巖村是吳三公的故鄉(xiāng),從這里開始,香菇走進了千家萬戶,走向了全世界。近日,記者一行前往龍巖村,探尋這個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村莊。
龍巖村距離慶元縣城近70公里,與龍泉、景寧交界,和龍泉的龍案村、景寧的木袋根村都相距不遠。
車行駛在蜿蜒的公路上,我們經(jīng)過近2個小時的奔波終于來到了龍巖。站在村頭,“中華香菇文化第一村”的橫幅格外顯眼。走進村里,古色古香的吳三公祠,仿佛在訴說過去那段輝煌的香菇歷史。
吳三公祠里,70多歲的吳逢福老人忙著擦拭案臺上的灰塵……在吳逢福身上,有著一段深深的香菇情緣。從小吳逢福就跟著父輩到菇寮做香菇,學會了香菇砍花法,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在艱苦的歲月中賺取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后來,有了段木香菇,他和其他菇農(nóng)一同見證了香菇經(jīng)濟的崛起。
隨著年齡的增長,吳逢福放下了大半輩子為之操勞的香菇生產(chǎn),但卻始終割舍不了對香菇的感情,他用行動宣傳著龍巖的香菇文化。在村里兩年舉行一次的香菇廟會上,他通過展示香菇砍花法,向村里的年輕人和游客傳播香菇文化。
到了龍巖,不能不提香菇山歌。香菇山歌是去菇寮的人寂寞時的消遣,是一輩輩通過口口相傳下來的。吳水茂是唱香菇山歌的能手,他家墻上掛著的“香菇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證書,是他最稀罕的榮譽。老吳的香菇山歌張口就來:“香菇兒、香菇兒,七八歲來去菇寮……”
老吳不僅會唱古老的香菇山歌,還會自己創(chuàng)作山歌。由他創(chuàng)作的《歌頌“吳三公”弘揚香菇文化歌》等現(xiàn)代山歌有100多首,基本都是反映香菇生產(chǎn)以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
吳水茂說:“現(xiàn)在唱山歌更多的是為了傳承龍巖的香菇文化,我收集和整理的山歌里,很多就是反映當時的菇民生活。”前兩年,在他的幫助下,麗水學院教師出版了一本反映龍慶景一帶香菇山歌的書,使原本口口相傳的山歌變成了文字材料。
在龍巖村,無論是吳三公祠、吳三公故居還是一個個淳樸的村民,都能把他們和香菇聯(lián)系起來。這個香菇開史的地方,正用它獨特的香菇文化,展示著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