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施肥。
根據土壤的養分結構和竹子需肥特性,科學配方,合理施肥,均衡地為竹子提供必需的營養元素,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利用率,改善筍竹產品品質,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合理施肥是提高竹林產量的關鍵措施。
毛竹筍竹林的分化期是12月-次年2月,針葉期是2-3月,幼葉期是4-5月,成葉期是5-6月,綠葉期(孕筍期)是8-9月。
毛竹筍竹林的肥料最大效率期為毛竹幼葉期,各個生長期的肥料推薦量如下表:
施肥方法:溝施。沿水平帶方向開溝,水平帶間距2-3米,溝深20厘米,溝寬20厘米,將肥料施于溝中,加土覆蓋。
2.毛竹山地水分定量管理。
毛竹水分管理的幾個不同時期:筍芽分化期(8-9月)、筍芽膨大期(10月-次年2月中旬)、冬筍期(11月-次年2月中旬)。
山地黃紅壤中壤土,連續干旱25-30天,土壤相對含水量在55%以下,灌溉1次。灌溉后耕作層(30厘米)土壤相對含水達到85%以上。
應建立符合山地水文和立地條件的水分管理系統。竹林專用水分噴灌技術參數:射程為8-10米,高差大于6米,一次灌溉時間為6.5-7.0小時,用水量為每公頃75-90噸。
3. 竹林結構管理。
毛竹林密度,在浙北地區以每畝180株左右為佳,毛竹胸徑在8厘米左右;在浙南地區以每畝150株左右為佳,毛竹胸徑在9厘米左右。竹子在毛竹林中分布要均勻,一般保留三度竹,每度比例為1∶1∶1。對毛竹進行鉤梢的地區,需確保鉤梢后每株毛竹有15盤以上的竹枝。
4.毛竹冬筍采收技術。
從冬筍初筍期至來年春筍期之前,采用點狀法及沿鞭追筍法等采收,間隔期10—15天;春節前后采取全墾法采挖。在集約經營條件下,輔之以該技術,可比傳統采收方法提高冬筍產量57.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