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技藝——銀器加工傳統技藝“非遺”傳承人葉滿和
銀器制作技藝具有很高的金屬工藝美術價值和審美藝術價值。民間銀器制作技藝和現代銀器制作工藝相比,保留了原始的制作工具和制作工藝,保留了民間銀器的傳統文化和風格,飽含銀匠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像力。時至今日,仍堅持手工制作銀飾的藝人寥寥無幾。不過,在我縣有一位中年人,仍在繼承民間銀器制作技藝……
在縣城石龍街上,有一家“五都金店”,店鋪不足20平方米,貨柜里陳列著長命鎖、戒指、手鐲等做工精細的銀器。店主是我縣銀器加工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葉滿和。
店內敲打聲此起彼伏。一位個頭不高、平頭,一臉認真的中年人,交替使用不同的小鋼釬,在銀片上鑿出花紋。他就是葉滿和,今年44歲。
葉滿和是松源街道五三村人。他說,從記事起,便知道父親和祖父都是干這活的,具體從哪一代開始就不得而知了。小時候,每每有空,他就會被父親叫到身旁,幫忙生火拉風箱。14歲那年,父親“逼迫”他學習,并要其接手這項民間銀器加工傳統技藝。當時,葉滿和無奈地逃離到外省。因為執拗不過父親,最終葉滿和妥協了,成了“銀匠”,而且一干就是30年。
在“銀匠”生涯中,葉滿和制作比較多的是“長命鎖”。說話間,他從柜子里取出一把長命鎖。這把長命鎖造型奇特,鎖面凹凸有致,一面是即將奔月的嫦娥置身云霧繚繞之間,另一面刻有“吉祥如意”字樣。“長命鎖的工藝繁多,有鏨刻、掐絲、錘揲、剔地、包銀等,而且紋樣豐富,有吉祥八寶、蓮花、蝙蝠、祥云瑞獸……”葉滿和說。
“以前民間銀器制作要運用到火爐、坩鍋、虎鉗、榔頭、銅砧子、拉絲機、膠版、鋼纖、模具、吹筒、油類等原始工具,而今很多工具已被現代化器材所取代。但要完成一件精美的銀器,仍要通過化銀水、鑄毛坯、打葉出條、壓大型、上膠版、鏨花、焊接、拋光、美貨、上翠點藍等10多道工序。”葉滿和說,“鏨花”是其中最復雜的工序。要用專用小鋼釬及相關工具在銀器大形上砸出山水花鳥、福祿壽禧等各類花紋;ㄐ螆D案在匠人的心里,心到手到,心手合一,一幅精美的圖畫才能雕刻在銀器的大形上。
如今,但凡拿得出式樣或者說得清版式的,葉滿和都做得出來。此前,他曾用白銀打造了一座縮小版“詠歸橋”模型。
葉滿和說,現代銀器制作工藝也越來越先進了,只要打出第一個模型,后面的都能依樣批量生產。“可是從機器下壓出的銀飾,往往沒有那種獨特的味道,反倒是由手擊打出的別有韻味,也顯得獨一無二。其實每一件銀飾的制作中都要投入大量的心思。”葉滿和嚴肅地說。
在店里,記者見到了一位專心打磨銀條的年輕人,他是葉滿和的外甥,跟葉師傅學銀器加工傳統技藝。 “現在我只想靜下心來把所有的古老式樣銀器都打制一份,擺在櫥窗里供大家欣賞。”葉滿和說。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