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技藝——菇民戲傳承人胡永香
菇民戲,是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稀有地方劇種,其產生年代大約在元末明初,發源地為慶元左溪鎮黃岡村。菇民戲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在慶元、龍泉、景寧一帶的菇民區內,表演者大多為菇民自身,它的傳承、交流和發展均與菇民的生活生產習俗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菇民戲用地道的慶元方言演唱,唱詞中還完整地保留了古詩詞的用韻規律和詩詞韻律。
她是《拾玉鐲》中的“孫月嬌”,《斷橋》中的“白娘子”,《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作為我縣第一個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菇民戲的第五代傳人——胡永香,身上有著不少光環。近日,她面帶著甜甜的微笑,眼神熠熠生輝,如數家珍般向記者講述了其與菇民戲的不解之緣。
胡永香是嶺頭鄉嶺頭村人。她12歲時就跟著舅舅學戲,1958年進入宣傳隊(荷地區文工團),并于第二年開始排演菇民戲。“練嗓子、下腰、壓腿,學藝的日子非常苦,功夫一天不練就會生疏。一年下來,經常在各鄉各村巡回演出,在哪里搭臺就在哪里過夜。”回憶起年少時學藝生涯,胡永香感觸頗深。1962年文工團因各種原因,被迫解散,胡永香無奈地回到家鄉。“那些年,幾乎沒有任何時間去碰觸菇民戲。但是菇民戲就放在心里,晚上小孩睡了,腦子里就會閃過那些場景,白天到菜地里,不自覺就哼唱起來……”
直至2002年,我縣恢復菇民戲。“找我排戲作指導,我當時愣了,就怕自己記不起來,但是只用了三天,圍著灶臺做飯的間隙就把《斷橋》的臺詞背出來了。”聊著聊著,胡永香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女兒,在家嗎?”“外面哪一個?”“我是孫媽媽……”記者留意到,她一個人飾兩個角色,表情、動作、語氣,把一個羞澀的女孩和上門的媒婆演繹得淋漓盡致。“菇民戲的口白是最難控制的,帶著慶元鄉音,卻又柔和許多,喜怒哀樂、一招一式都要講究技法,臺下的身姿是完全不能帶到臺上的,也不能生硬模仿。”胡永香說。
如今,胡永香已經收了10多個徒弟,但都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每周她總會抽出時間,手把手指導他們走臺步、練聲腔。她說自己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又因為有咽喉炎,不敢唱高音,前幾年還會隨時準備著“救場”,這些年都轉到臺后了。如今讓她最念念不忘就是傳教《拾玉鐲》這出戲,胡永香說:“戲里的花旦角色很活潑,眼睛會說話,我一直在找這樣一個傳承人……”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