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技藝——吳佐珠和她的“唱燈”人生
“唱燈”的全稱叫唱茶燈戲,是我縣獨有的民間舞蹈形式,自清代就已開始流行。現在的唱燈經歷代老藝人再創作再發展衍化而成,它具有典型的山區特點,洋溢著濃郁的山區生活氣息。舞蹈采用的是一問一答歌舞的形式,上場的演員除相互間逗趣相嬉外,臉部表情滑稽,通過魁星點斗等一系列動作表演。藝人們為了博得“收彩頭”,在唱燈前,要先唱些彩詞。這些彩詞沒有統一的格式,臨時由班頭和大伙商量而定,故較靈活。逢年過節,人們就以唱燈的表演形式表達歡慶豐收的喜悅,歡度節日的快樂心境。市民王夏菊和吳佐珠均是省級非遺“唱燈”項目的傳承人,近日記者和吳佐珠聊起了她的“唱燈”人生。
“擔子哪個挑上肩呀,綁凳子喂喲,買賣走四方呀……”走進位于松源街道姚家村村委會一樓大廳,遠遠就傳來了余音繞梁的唱燈聲。細聽,那歌字字珠璣,聲聲入耳;近看,那舞翻轉騰挪,新意迭出。歌停舞止,歡聲雷動。一名老太太笑呵呵地和“徒弟們”討論著表演。她,就是省級非遺“唱燈”項目的傳承人——吳佐珠。
今年70歲的她,脫下戲服走在人群中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太太。然而一穿上戲服,唱起唱燈曲目時那高亢處激越有力,情濃時委婉細膩的聲音和那一個抖手抬腿的姿態,卻顯得靈活自如。特別是耍櫻搶的“顫、顛、轉”,干凈利落,身手矯健,根本不像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
與唱燈結緣已半個多世紀。吳佐珠出身于一普通家庭,家中兩個哥哥,由于二哥喜歡唱戲,性格外向、天生好動的她便追隨著聽戲,在耳濡目染下她學會了唱燈。14歲那年,她因家庭貧窮輟學在家。那一年,她積極參加公社業余文工團,經常到鄉村演出。從那時起,唱燈就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唱燈的56年里,她總是不恥下問,虛心向前輩求教,其間記下了數十篇經典燈歌曲目,并反復練唱。民間藝術總是相互影響和滲透的。她唱燈歌,也學唱民間小調、菇民戲、越劇、婺劇,甚至是流行音樂,從多種歌唱藝術中汲取營養。慢慢地,字正腔圓、底氣充足、出口成章的“吳佐珠唱燈風格”形成。漸漸地,每當縣里大小活動,總能在文藝匯演上聽到她韻味悠長的唱燈歌。
她平時除了唱戲、演戲,還自己做戲服。“這個是唐伯虎的漂漂巾和腰巾,我整整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才做成;這是踩高蹺扮演的‘天女散花’戲裝,這是《白蛇傳》里‘盜仙草’時白娘子的戲裝……”看著滿屋子的戲服和道具,老人如數家珍。“接下來我準備收集更多的傳統劇和民間小調中的人物戲服進行制作,讓更多人穿上戲服來唱戲、演戲。”
面對未來,吳佐珠信心滿滿。“雖說現在唱燈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這幾年有了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扶持,唱燈的表演形式得到了保護和傳承。”吳佐珠說,隨著年齡的增大,自己外出表演將會減少,因而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下一代身上。
而今,老人的女兒是她的“好徒弟”,有空余時也會登臺獻唱。值得慶幸的是,目前老人已經收了4個班20多位徒弟,其中還不乏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到老,唱到老;唱到老,學到老。對于我來說,讓‘唱燈’代代相傳、久唱不衰,就是畢生的追求。”吳佐珠說。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