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熱議2013年政府大事實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集中力量抓好十件大事、辦好十件實事。這十件大事、十件實事涵蓋平臺建設、生態旅游教育文化、美麗鄉村、扶殘助困、招才引智等領域,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扶殘助困讓殘疾人生活得更幸福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要“實施無固定收入的殘疾人生活津貼制度,建成縣殘疾人康復、托養、庇護中心”的實事,讓竹口鎮良秋村周林歡感到無比溫暖。
周林歡今年41歲,肢體殘疾,生活能夠自理,但沒有固定收入,妻子同樣也是一個殘疾人,每個月都需要治療。周林歡說,現在的家庭收入來源還要靠年邁的父母,等父母年紀大了,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我們殘疾人需要社會的關心和幫助。”周林歡說,如果以后縣里能夠給我們一定的生活補助,那么基本的生活就有了保障。除了生活補助,周林歡還希望縣里在康復、就業、培訓等方面加大對殘疾人的幫扶,讓殘疾人增加收入。 (記者 吳斌)
下山搬遷讓更多農戶安居樂業
“將同心小區建設納入今年的十件實事,很好。希望它快點建好。”黃田鎮良官田村村民韓秀蘭說。
據韓秀蘭介紹,她家房屋因災害倒塌已不能住,但由于全村農田都屬于農保田,不能建新房。“現在外出打工,每次回家都沒地方住,實在沒辦法,就等著安置小區建成,雖不知我們符不符合條件,但總有些盼頭。”有著同樣迫切需求的還有同村的周太陽。他家房子因大火被燒毀,只能帶著妻兒到溫州打工。“安置小區的建設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周太陽表示。 像韓秀蘭、周太陽一樣需要下山搬遷的農戶還有很多。縣政府將加快建設同心安置小區提上政府日常工作議程,讓更多有迫切需要的農戶看到了政府想為民辦事的決心和力度,也讓更多下山搬遷農戶看到了安居樂業的美好前景。(記者 吳凌莉)
扶持政策讓“薄弱村”走上幸福路
“有了政府的支持,今后我們可以放開手腳搞發展了。”看到今年十件實事中——“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村集體經濟,新增一批薄弱村經營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的消息,荷地鎮蘇湖村村委會主任胡其樹內心充滿希望。
“辦企業,蘇湖村路太遠,發展工業,蘇湖村沒有底子。但蘇湖村有2萬多畝山林(其中省級生態林占1萬多畝),加上上洋湖、九臺庵、九朝濟等景點,綠水青山,我們可以搞旅游。”胡其樹說,今后,村集體可以利用統一經營的集體土地、森林等資源,建設農產品種養基地,發展生態旅游……對蘇湖村的未來,胡其樹滿懷信心。
“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村集體經濟”這件實事就像一針強心劑,充分調動了經濟薄弱村干部搞好工作的積極性,讓村民們對今后的發展有了期盼。 (記者 李健)
城區凈化讓生活更美好
“將實施建城區凈化和重點區域亮化工程,清理河道陳年垃圾,加強城鄉保潔常態化管理納入十件大事中,體現了縣委縣政府改善城市環境的決心。”家住同濟新村的吳守溫笑逐顏開,他說,人居環境美了,生活才能更幸福。
吳守溫是一位三輪車夫,10多年來走街串巷,看著城市面貌一點點蛻變。路面整潔,環境優美,行道樹綠意盎然,吳守溫不禁感嘆,以前街道上垃圾桶很少,大家隨意將垃圾堆放在路邊,更有甚者會將垃圾傾倒在河邊。
近幾年來,縣里加大力度,對河道定期清理,城市全天候保潔,如今不管何時徜徉在縣城的何處,映入眼簾的都是一個干凈、整潔、美觀的城市。 (記者 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