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技藝——巧手精編竹篾制品
篾匠是一種古老而服務面很廣的職業。早在新石器時代和良渚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帶孔的竹鏃和較為精致的竹制器物。《詩經·小雅》中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的詩句,生動描述了牧童暮歸時頭戴笠帽的情景。千百年來,由竹篾編成生產筲箕、簸箕、籮筐、曬筐、曬墊、涼席、搖籃、花考籮等竹制器物,已成為農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隨著塑料制品的出現,篾制品逐漸減少,如今篾匠的身影已非常少見。日前記者有幸在松源街道會溪村找到一位仍在堅守這門技藝的老者——鄧昌善。
剛到鄧昌善家門口,就聽到屋里傳來了一陣陣竹條的撕裂聲。走進一看,他正在劈竹。在他的四周擺放著剛做好的筲箕、籮筐等竹蔑制品。
今年67歲的鄧昌善,20歲時開始當蔑匠,已有47年“工齡”。不管什么樣的竹子到了他的手中,經過切削、編織等工序,都能變成精美的籮筐、菜籃、簸箕、竹席等。
鄧昌善有一個工具籃:一把將竹子剖成細篾的篾刀,是必備的工具,再就是小鋸、小鑿子等。還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齒”,這一種特別的篾匠工具,其形狀是用鐵打成像小刀一樣,安上一個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獨特作用是插在一個地方,卻能把柔軟結實的篾從小槽中穿過去。
篾匠的基本功有哪些?鄧昌善向記者娓娓道來: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其中最重要的是劈篾:一根青竹,先要剖成竹片,再將竹皮竹心剖開,分成青竹片和黃竹片。根據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絲。沒有了竹皮的黃竹片,剖出的篾叫黃篾——黃篾又以離竹皮遠近層次的不同,分為頭黃篾或二黃篾。青篾最適合編織細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類極具美感的篾制工藝品。黃篾柔韌性差,難以剖成很細的篾絲,多用來編制大型的竹篾制品。
“行話說劈篾一寸地,量三量,說的就是劈蔑的難,一不小心就會造成不均勻,甚至削斷。”鄧昌善說,一般學做竹篾的人這一步動作,就要學上幾個月,有的甚至要半年。
應記者的要求,鄧昌善現場編竹席。經歷一個多小時選竹、砍竹、劈條、起層(剖篾)等工序,鄧昌善已做好了準備工作。這時鄧昌善蹲在地上,將篾條有序地穿插在一起。2個小時左右編出蒲團般大的一邊后,他便坐在上面,開始編織另一邊。只見鄧昌善神情專注,一根根細長的竹篾在鄧昌善的手中飛舞……“編這東西,就得用心。竹席完全編好,估計要一天了。”
鄧昌善的竹蔑手藝是從父輩那學來的。早年父輩的嚴厲,使他學到了一手好手藝。學成之后,他一遇到新物件,便會細心揣摩,不用幾天便能“依葫蘆畫瓢”。由于他編的竹蔑用品結實、美觀,漸漸的在附近一帶小有名氣。“那時從正月十五開始,就有人請我去家中做竹蔑制品,這家還沒做完,下一家早早就來請了。‘訂單’往往要到農歷十二月才做完。”鄧昌善感慨地說。
2000年以后,隨著各種便宜、美觀的塑料制品的出現,邀請他做竹篾制品的漸漸少了,一年下來只有100天左右干篾匠活。因此,鄧昌善便在家中做些竹制品拿到市場上去賣。
鄧昌善曾帶“出師”的徒弟有10多個,現在已經轉行做其他事了。而今竹蔑這手藝活已經無人問津,因此他也多年沒帶過徒弟了。“做竹篾要很有耐心,再加上收入又低,已經沒有年輕人愿意學了。”鄧昌善說,由于年紀也大了,他打算再做幾年就不做了。希望能收幾個年輕徒弟,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