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技藝——制紅粬
紅粬是我國黃酒釀造的一種特殊粬種(用紅粬釀成的酒稱為紅粬酒,它具有色澤鮮艷,酒味醇厚的特點),它用大米為原料,經接種粬母培養而成。制紅粬這門技藝已有近千年歷史,在清末時期頗為盛行。新中國剛成立后,部分老百姓有了稍富余的糧食,便會釀紅粬酒,釀紅粬酒必須要有紅粬,因此制紅粬在那個時期漸漸廣泛流傳。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今在浙閩邊界會制粬的師傅已屈指可數。家住屏都街道余村、今年72歲的朱義錦,是制紅粬的師傅,他也是我縣這項“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
朱義錦的制粬坊,位于余村村中心的一座磚木結構的老房子。房子前,一位理著平頭、赤腳、體形瘦小的老者微笑著等待記者的到來,他便是朱義錦。當他打開老房子的一扇木門,一股濃郁的酒香伴著熱氣撲面而來,這就是“粬窯”。
老朱說,他家紅粬制作起源于他的曾祖父。老朱年輕時開始學制紅粬,是第三代傳承人。做粬人家里,必備一個供炊飯的爐灶,一間屋子作“粬窯”,還有給粬沾水的水槽。有了這樣一條流水線,他一年可以做出兩三萬斤紅粬。
在這個約莫60平方米的小屋里,鋪了3大張干凈的油布紙,油布紙上鋪滿米粬,其中一張油布紙上的是乳白色的,另一張油布紙上是紅白相間的,還有一張油布紙上是紅色的。“從第一天把飯炊熟,再投下‘種子’,然后沾水,做粬要7天時間。”老朱開心地說,顏色會一天一個樣,心情也一天一個樣。
隨后,老朱介紹起制粬技藝。制作紅粬過程復雜,且每個環節都非常講究。首先是選料,要盡量選用大而圓的米粒,用水泡上1個小時。接著清洗至清,再放入蒸籠蒸三小時,直至蒸熟;蒸熟后倒到預先準備好的平臺上攪冷至35℃,放入粬青、粬母攪拌均勻后入窖;入窖后的粬料,隨著窖藏時間的推移,溫度也要有變化,但全憑著經驗來掌控。這些粬料,接下來幾天還要擇機進行翻拌、“洗粬”,這樣反復幾次,直到粬料變紅為止。一般必須耗時6天的窖藏,最后拿出來曬干,才能完成紅粬的制作。
“由于每道工序都必須做到一絲不茍,再加上制作時間正是每年農歷的六、七月份,蒸米、發酵等工序都是在高溫下進行,所受的‘罪’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在發酵的時候,為了防止下層的粬‘毀’了,必須反復翻轉,忙碌起來睡覺時間都不夠。另外,那發酵時散發的酒氣,足以把人熏得喘不過氣來。”老朱道出了制紅粬的艱辛。
“紅粬制作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現在年輕人都以經濟利益為本,一年也賺不了多少,就連獲得我真傳的兒子都到外地去經商了。我擔心將來等我不能再做的時候,這項技藝會慢慢失傳。”說起這,老朱眼神暗淡。為了制好紅粬,今年老朱特意請了兩個年輕的幫工,幫忙干些體力活。“現在年紀大了,制紅粬的勁頭不如從前了,不過我制的紅粬還是贏得了很好的口碑,40多年來,我制的紅粬年年成功,F在連福建松溪、政和,溫州、麗水等地的市民都打電話前來預購。顧客只要買過我家的紅粬,第二年一定還會再來買。”老朱開心地說。
臨別時,記者想與老朱握手道別,他下意識地縮了下手,又有些不好意思地伸了出來。原來,這雙做出上好紅粬的手,已被染成了暗紅色,指尖的皮膚已多開裂,雙手表面粗糙得像“老樹皮”。這是他將近半個世紀做粬的印記,而這雙堅實的雙手,仍在延續老祖宗的傳統技藝。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