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技藝——制柴刀鞘
“一只老鼠兩根尾”,說起這個謎語,但凡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不會陌生。它的謎底便是“柴刀鞘”。曾經在農村,這種用木頭制成、別在腰間、用于插柴刀的工具,幾乎每個家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由于制作柴刀鞘工序頗多,加之時代的變遷,而今使用和制作這一工具的人,也日漸減少。然而,在我縣濛洲街道林后村有一位老人,仍在制作柴刀鞘出售。日前記者前往探訪。
從星源村村頭一路盤山而上,約15分鐘后,記者來到了林后村。在通向村中心的公路邊的一座泥瓦房旁的木房里,記者見到了制作柴刀鞘師傅——柳廷文。這個1米7多個頭的老人,頭上稀疏的頭發已經發白,此時正聚精會神用布著老繭的手握住鑿子給柴刀鞘修邊。
說起制柴刀鞘,今年77歲的柳廷文滿臉笑容地打開了話匣子。原來,48年前他當村第三生產隊隊長時,便開始制作柴刀鞘了。“那個時候每天早晨天剛亮我就起來做柴刀鞘,到早飯時便已做好兩個。柴刀鞘算是比較賺錢的一種,一個可以賣五毛錢,要知道,那時一斤肉才六毛七,一斤鹽才一毛六。”柳廷文說,一擔40來只柴刀鞘挑到縣城去賣,賺到的錢能抓一只十六七斤重的豬仔,還有錢余。因此,只要有空閑的時間,他便會制作柴刀鞘貼補家用。
不過好景不長。3年后,村里出了不允許砍伐杉樹等樹種的規定,沒有了木料,柳廷文便無法再做柴刀鞘了。“從那之后的25年,我都沒有再制作柴刀鞘,直到去年。”柳廷文說,兒子勸他好好在家養老。但是他是一個閑不住的人,田是沒種了,不過還是幾經周折找來木料,在自家泥房外的工作房里,拉開架式重操舊業。
柳廷文說,制作柴刀鞘有10多道工序,每個工序都含糊不得。首先是選一質地較軟的樹種,晾半個月以上,等水分完全曬干后,再進行加工。第二便是將木料鋸成20厘米長的木段。第三將木段對半砍,每一半坯料可以做成一只柴刀鞘。第四是畫圓圈,用自制的圓規(一根線綁著一小段竹條,線上沾滿油墨)在坯料上畫一個圓圈。第五是“砍除”,將圓圈以外多余的木料砍除。
第六是鑿孔。把靠近圓圈形木料的地方,鑿一個長10多厘米、寬2厘米、高4厘米左右方形孔。第七是刨木。把圓圈形木料刨成光滑的平面。第八是鉆孔。在木料兩頭鉆兩個小孔。第九是制作線槽。在兩個小孔間鑿一個小凹槽。第十是修邊。將木料的棱邊角、毛刺等進行修整。最后用一條繩子從柴刀鞘的兩頭的兩個孔穿過去,并固定住,這才算一個柴刀鞘制作完成。
在柳廷文的工作房,記者見到了他發明的制柴刀鞘的特殊工具。這是一根1.5米左右長的木頭,木頭上被鑿出4個長短不一、形狀各異的凹槽。據柳廷文介紹,第一個凹槽是早年用作固定用的,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第二個凹槽是鉆洞的時候固定用的。第三個凹槽是鑿孔的時候固定用的。最后一個凹槽有兩用,分別是制作線槽和刨木的時候固定用的。
“因柴刀鞘體積小,加工時如不能固定,就沒辦法制作。有了這個特殊的工具,一般做好一個柴刀鞘僅要一個半小時。現在我一天做一兩個,一個月左右挑到縣城去賣一次。”柳庭文說,柴刀鞘其實挺難賣的,散賣15元錢一個。生意好時能全部賣光,不好時只能賣四五個。從去年12月至今,他制作的柴刀鞘已經賣了2000多元錢了。
柳廷文有6個子女,都很孝順。生活能完生自理、吃穿不愁的他,將制作柴刀鞘看成是一種樂趣。他表示,只要身體好,都會一直做下去。“做柴刀鞘就唱柴刀鞘歌,呆在山頭沒事做,做點柴刀鞘街上賣,賣點銅錢來安家,晚年開心又幸福……”在采訪結束時,柳廷文還饒有興致地唱起了他自編的柴刀鞘方言山歌。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