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進店門,就看到中等身材、穿著一件圍裙的蓑衣匠趙發角正在抽棕線,在他的四周還擺放著不少棕制品。
今年58歲的趙發角,曾是一位有名的蓑衣匠。技藝是他爺爺傳下來的,現在偶爾還有人會邀請他幫忙編織蓑衣。“過去,蓑衣是農村家家戶戶必備的雨具。而如今隨著時代變遷,曾為無數人遮風避雨的蓑衣,正無聲地消失……”趙發角說。
當知道記者要記錄“串蓑衣”的編織過程時,他非常熱心地找出“串蓑衣”的工具,編織起蓑衣來。
據趙發角介紹,蓑衣俗稱“棕蓑”。一套串蓑衣的工具,需要大小不同的6根約長20厘米的撬針、剪刀(剪裁編制蓑衣所需棕片)、油角(裝菜油,供潤滑撬針用)、棕繩(縫制蓑衣的線)。
盡管現在不常串蓑衣,但打起棕繩來,趙發角依舊十分熟練。他年輕時候,就跟隨父親學做蓑衣了,到現在有30多年工齡了。蓑衣通體以棕櫚片制成,無袖。有上下分擺式和整件連接式兩種款式。浙西的蓑衣大部分是上下分擺式,穿著時會較靈便,一件成人穿的蓑衣在1.5公斤左右。
蓑衣的制作工藝復雜,編制一件蓑衣需要十多道工序。首先要把從棕樹上割下的棕櫚片,用鐵刷刷洗棕尾,使棕毛平順,并清理干凈附著的碎物,去掉雜質做防腐處理,然后曬干。接著用手工搓揉棕纖維,制成縫合線。
編織蓑衣從領口開始,棕櫚片一片接一片,一針一線縫制成衣裙狀,往下就結成菱形的花一樣,自上而下織成斗篷的形狀。下擺的棕毛要讓它自然垂懸,領口與衣襟用薄嫩棕片包邊細縫。最后綴上系帶和扣子,里面要光潔,外面要平整、美觀,一件可遮風避雨的蓑衣才算制作完成。
由于工藝異常繁瑣,每個環節必須全為手工制作,嫻熟的匠人做一件蓑衣需要兩天半的時間。在三四十年前,會做蓑衣的師傅還很多,但現在已經沒有幾個工匠掌握這門技藝了。隨著時代的變遷,雨衣等輕便的雨具大受青睞,棕蓑衣逐漸被取代,銷量也是一落千丈,利潤銳減。不少原來做棕蓑衣的人,紛紛改做棕掃等其他棕制品。趙發角坦言,而今蓑衣他也很少制作了,改做棕墊等棕制品。由于棕蓑制作工藝復雜,而且市場冷淡,年輕人不愿意學,再過些年頭,估計就沒人用蓑衣了。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