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張村鄉黨委書記全長榮
張村鄉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近幾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民富村美的新張村形象正在逐步凸顯。
日前,記者來到張村鄉,就其特有的地域資源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規劃,與張村鄉黨委書記全長榮進行交流。
“過去一年,是張村發展速度最快、投入最多、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一年。”全長榮說,而最大變化還是觀念的轉變,為張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表現在三個方面:

立足優勢抓特色,生態農業穩步推進。依托良好資源優勢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在廣泛論證的基礎上,巧打“組合牌”,選擇市場前景好的西瓜、錐粟、香榧為突破口,采取“短中長”種植模式,形成一定規模、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張村鄉逐漸形成南陽、庫山村以食用菌為主,聯合、東川村以山地西瓜為主,松柏灣、吳坑村以高山蔬菜為主,岙頭以香榧、錐栗為主的“菌、瓜、果、蔬”四大特色產業,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穩步推進項目建設,農村環境有效改善。著眼長遠發展夯實基礎的重大項目,千方百計爭取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等項目的支持,通過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好項目推動快發展。目前已先后完成岙頭文化大禮堂建設;完成土地開發463畝,第一批通過預驗收;完成中央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4個村的水渠和1個500畝的錐栗園區噴微灌工程。全面推進南陽、岙頭兩村的村莊整治,吳坑至第五坑道路建設及4個村的水利項目。同時還以創建國家生態縣為載體,加大南陽溪流域陳年垃圾處理和各村垃圾收集,農村環境衛生得到明顯改善。
立足南陽溪,完成“生態養生養老”規劃。歷時一年時間完成了南陽溪生態養生養老規劃,這也是我縣第一個以鄉鎮為主體的規劃。7月份完成規劃評審,規劃分六大部分即“一主軸五分區”(一主軸即南陽溪水上休閑娛樂帶,是旅游區的中心軸線,五分區分別為:美麗鄉村休閑養生區、高山鄉村避暑度假區、森林生態保育區、特色農業休閑采摘區、大巖坑生態體驗區),作為今后張村實施“生態養生養老”總綱。同時,全鄉圍繞規劃,全面開展基礎性相關工作,積極打造具有張村特色的休閑養生養老局面。
“促農增收,始終是鄉鎮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談起近年來張村的發展變化,全長榮用兩句話進行了概括:張村已形成瓜果飄香的生態農業產業園,張村已成為廣大農民宜居宜業宜養的新家園。“據此我們也鎖定了新一年的發展目標:打造一個富美新張村。富,就是要讓老百姓富起來。美,就是村莊美,產業美,還有就是生態美,再一個就是人文美。”全長榮說。

一個目標——實現村美民富
今年我們將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二二三五”發展目標和“尋夢菇鄉、養生慶元”戰略定位,以“村美民富”為工作目標,按照“立足實際、立足優勢、立足市場”的工作思路,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因地制宜、產業聚集、示范帶動的原則,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增強加快發展活力,搶抓各種機遇,大力實施“一鄉多業,幾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為推進張村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兩大主題——推進強農興鄉
“面對發展宏偉藍圖,新一年的工作,主要圍繞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兩大主題,不斷推進強農興鄉。”全長榮說。
促進農民增收主要思路是搭建一個銷售平臺,做強兩大特色品牌,強化三項強農舉措。
一個平臺——搭建張村特色產品的銷售平臺。緊緊依托慶元縣城市場,繼續鼓勵張村山地西瓜和老農蔬菜的銷售網絡建設,實現山地西瓜銷售點5個以上,老農蔬菜銷售點三家以上,以平臺建設來推動規模發展
兩大品牌——打響張村山地西瓜和老農蔬菜兩大品牌。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注冊“張村山地西瓜”、“張村老農蔬菜”集體商標,促進品牌市場化,特別是做強老農蔬菜品牌,通過兩到三年的努力使張村老農蔬菜成為縣城老百姓餐桌菜肴,張村鄉成為我縣家喻戶曉的菜籃子。以鄉情為基礎繼續按照海拔高低規劃特色產業發展,深化人無我有的特色基地建設,使我鄉山地西瓜、老農蔬菜、速生香榧成為我縣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三項舉措——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三項強農舉措。繼續強化干部人手一技能活動,強化服務;積極爭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土地流轉和培育家庭農場;努力發展中介組織,實現規模發展與抱團發展。
“而這一年的項目,我們講重點結合治水主題,圍繞南陽溪流域發展規劃,提升南陽溪村村段的美化與潔化工作,努力構建‘一村一景致、一路好風光’的美麗鄉村發展格局,打造宜居宜業宜養新家園。”全長榮說。
圍繞這一目標,主要抓好以下六項工作:一是建設張村村一溪兩岸,爭取投入200萬元;二是完成土地開發和農村綜合土地整治,力爭完成并驗收500畝;三是保護并建設一個最美古村落,準備在后溪和澄湖兩個同步開展拆違與建設。四是全面完成南陽溪沿岸村莊的污水處理設施。五是加大河道增值放養與休閑垂釣基地建設,積極爭取漂流項目上馬。六是全面完成南陽村防洪堤、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和吳坑至第五坑道路。
三項舉措——建設和諧張村
“經濟發展模式可能千差萬別,但發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全長榮說。
圍繞服務民生促和諧的目標,今年,張村鄉將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全面推進各項事業發展。
首先,打造“萬金油”干部。提升人手一技能活動,全鄉干部必須掌握山地西瓜、老農蔬菜種植技能,深化宗旨意識和服務與服從意識。繼續開展人人登講臺,人人評課反思活動。
其次,提升村干部整體為民服務水平。加大村級干部的教育與培訓力度,建設一支紀律嚴、能干事的村干部隊伍,逐步提高村干部的管理村務的能力和為民服務的本領。
第三,做到“四個不”:即抓計劃生育不懈怠;維穩工作不放松;生態建設不容緩;民生保障不含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