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淤上鄉將深入領會打造‘尋夢菇鄉養生慶元’的重大意義,扣緊‘五個慶元’建設,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以打造‘富麗鄉村魅力淤上’為目標,全力推進淤上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展望今年工作時毛志平說。
主抓工作一:以轉型升級為導向,提升“生態工業”
在“三改一拆”的大背景下,整合資源,科學規劃,合理安排工業用地,解決用地瓶頸,積極謀劃微小企業孵化基地建設;引導企業將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緊密結合,開展品牌創新、產品形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和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定,并積極促進企業把知識產權融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培育一批生態精品農業、生態工業的創新型企業;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幫助現有企業轉型升級,孵化和培育出更多成長迅速、科技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來料加工產業化步伐,穩定和擴大來料加工企業,力爭實現工業總產值、稅收、制造業投資、來料加工收入的穩步增長。
主抓工作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展“生態農業”
今年淤上鄉將引進新品種、農業新技術,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積極引導,科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傳統農業向精品農業轉型升級,在做大做強“農業大鄉”上邁出堅實的步伐;推進“兩頭集中,中間分散”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模式,引導農戶進行草菇、竹蓀等特色食用菌種植,優化食用菌種植結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建設好農產品檢測實驗室,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檢測實現常態化;繼續推進以黃沙洋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龍頭,實現農業規模化、基地化、品牌化生產。同時,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發展高、優、精、特經濟作物。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和方式,加快農村土地規范化流轉,大力培育示范家庭農場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主抓工作三:以項目工程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
以建設“近郊集鎮”為目標,加快淤上山花小區建設,按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的要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功能分區,擴大淤上中心村的人口集聚作用,帶動來料加工、餐飲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做好安溪溪蒲潭段防洪堤竣工后的后續建設工作,完成堤面道路硬化,把防洪堤真正建設成集防洪、景觀、通行于一體的民生工程,并著手開展吾田頭至淤上段防洪堤建設工作;建造石壩村、涂坑村、局下村堰壩,進一步提升抗旱泄洪能力,實施淤上村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和蒲潭水廠改造工程,全面解決村民用水問題;開展石壩村至坑邊村農村道路連接線的拓寬改造建設,對農田水利、竹林道、農村道路進行必要的修繕;引導黃沙洋現代農業產業園進行合理分區經營,進一步實施大棚區和養殖區的投入,引進最新精致農業發展理念,發展觀光農業。
主抓工作四:以生態建設為基礎,打造“養生鄉村”
以局下低碳示范區建設為基礎,加快百丈——銀坑硐省級礦山地質公園的開發建設,結合萬畝竹林、高山湖泊等資源,設計規劃好農家樂、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提供有效的服務保障,打造獨具一格的低碳、養生體驗區。建設一條“山水景觀帶”以改建后的229省道沿線景觀林建設和淤上——蒲潭集防洪、景觀、通行于一體的防洪堤建設,形成集青山、綠水、道路、堤壩于一體的“山水景觀帶”。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探索“縣內一日游”的近郊旅游模式,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利用淤上鄉生態優勢和特色農業資源,建成一個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科普教育和生態農業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黃沙洋生態農業觀光園;深入挖掘山水、鄉村、文化和特色產業等休閑養生資源,將生態農業觀光園區、白鷺棲息地、淤上荷塘、局下低碳示范村、蒼岱銀坑硐、長礱梯田有機串聯,推動農村農業觀光、采摘游玩、婚紗攝影、礦硐探險獵奇等旅游模式齊頭并進。
主抓工作五:以民生為本的理念,建設“和諧鄉村”
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先,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貧困戶、特困戶的社會救助,不斷完善農村低保制度,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的覆蓋面;重視文化體育事業,以文化禮堂建設輻射帶動全鄉文化事業水平的提升;采取強有力措施,推進計劃生育工作;依托“山花小區”建設,加快農民搬遷轉移;強化重點地質災害點、山塘水庫、生產消防等專項治理,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示范鄉鎮建設;繼續開展“三改一拆”工作,結合“雙清”、“四邊三化”等,實施公路沿線的廣告牌和違法建筑拆除,美化鄉村生活環境;重視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質量,加大學校周邊環境整治,確保校園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