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黃水岙這樣的小村來說,辦一個迎神節(jié),是村里的一件大事。
黃水岙是百山祖鎮(zhèn)的一個小村,雖說是個行政村,但由于山高路遠,地處偏僻,整個村常年也只有40幾位老人留守著。風吹過,風水林里幾聲悠揚的蟬鳴,處在山岙里,被竹山環(huán)繞的村莊顯得格外荒涼寧靜,仿佛被嘈雜的俗世遺忘。
由于是聯(lián)系村,今年去了村里兩趟。兩趟,村書記和村長都是從縣城陪同一起到村里。書記在城里做點小生意,村長在城郊做香菇,平時鎮(zhèn)里有事情才會回村一趟。書記說,村里上百戶人家都是這個情況,或遠去杭州、溫州、寧波經(jīng)商打工,或為了孩子讀書在縣城里安了家,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除了春節(jié),也只有一年一度的迎神節(jié)讓村里人能相聚在一起,快樂一回。
為了辦好今年的迎神節(jié),村長、書記早4、5天前就帶著全家人回到村里籌備。今年的迎神節(jié)定在農(nóng)歷六月十六,是專門選定的。書記說,雖然沒有了以前的盛大隆重,簡略了許多程序,但豬還是要殺兩頭,家家戶戶做豆腐、黃粿、麻糍、饅頭,比過春節(jié)還要講究。但和過去相比,還是簡單多了。
那時的山村,雖然物質(zhì)條件十分匱乏,但迎神節(jié),無論從內(nèi)容到形式,卻遠比現(xiàn)在的復(fù)雜,盛大,隆重,熱鬧。今年除了輪到的兩家“迎神頭”殺了豬,書記自己家的豬也殺了,說是今年外請的客人多些。
在慶元的東部山區(qū),尤其是原合湖鄉(xiāng)一帶的村莊一直都保留著過迎神節(jié)這樣的習(xí)俗。迎神節(jié)的日期,不是固定具體的日期。一般,是在每年農(nóng)歷六月下旬。六月,正是夏旱開始的季節(jié),迎神節(jié),其原始的直接意義,就是祈求神靈護佑,風調(diào)雨順,水源豐足,糧食豐收。
迎神,不是迎接廟神,而是廟神出迎。在黃水岙村相鄰的三堆村一直較好保留著迎神節(jié)的原始風貌。是日,村人把平日供奉在土地廟里的廟神雕像,從神座上請出,由二抬大轎高高抬起,按照出迎線路,一路前行到宗祠,接受全體村民祭拜后再返回廟里。據(jù)說,廟神一路前行,所到之處,所見之人,皆興旺發(fā)達,吉祥如意。
但黃水岙村的土地廟只是個小社壇。在村頭的山坡上,壘幾塊石頭筑起香案擺個神像也就成了社壇。雖然簡陋,但這并不妨礙村民們對“社主”的敬畏,逢年過節(jié),社壇前香火還是不斷的。書記說,自他懂事起,每年的迎神節(jié)就是在壇前舉行祭祀活動,沒有抬著神像全村繞行的。雖然程序簡略了些,但一樣盛大,隆重,熱鬧。
迎神節(jié),也是全村人共同的節(jié)日。難得清閑的農(nóng)人,趕上這樣的盛大節(jié)日,大家就心安理得地逍遙一天,娛樂一天。趕節(jié),看節(jié),吃節(jié),就成了山村人一年一度的一個盼頭。
迎神節(jié)當天,全村人早早地來到村頭空坪上,把小小的社壇圍得水泄不通。
上午7時,在一片龍角聲、鑼鼓聲、鞭炮聲里,迎神活動正式開始。先由法師主持祭祀儀式,法師一通手舞足蹈,念念有詞。意為代表眾生,感謝社主的鼎力庇護。其次,是拜祀活動。由法師示范,所有參加迎神節(jié)的人一齊祭拜。龍角聲聲,鑼鼓喧天,鞭炮陣陣。那恢宏的氣勢,壯觀的場面,足讓難得熱鬧的山村人心花怒放。隨后,村人分批進入案前點香、獻饅頭、祭拜。法師說些聽不明白的謁語,也說些聽得明白的吉利話。村民則在自己心里,默默期許各種心愿。
人多,就熱鬧。迎神節(jié)的神事活動,環(huán)節(jié)雖然不多,但因為人多,各種各樣的祭拜形式,就多起來。迎神活動,與其說是個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活動,倒不如說是個村民的許愿活動,輕松的娛樂活動。
其實,今天黃水岙村的迎神節(jié)已經(jīng)沒有如此隆重。以上那些迎神的事,都是從村里的老人那兒聽說的。今天的迎神節(jié),已沒有龍角,沒有鑼鼓,沒有神像出迎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沒有外村人參加。迎神,只是村里人輪流做東,置辦一些果子、齋菜,香、燭、紙、炮,弄些豬、雞、鴨、魚、饅頭等祭品,放在土地廟里祭祀一番。與從前的迎神活動比較,如今的迎神節(jié),已失去了原有的熱鬧氣氛、娛樂色彩和壯觀場面,顯得有些簡單,隨意和冷清。
既然這樣,還有必要每年舉辦一次嗎?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問書記。書記說,是村里的老人們要求辦的。村里太冷清了,除了春節(jié),也只有迎神節(jié)讓村里熱鬧幾天,外出的人也能相聚一下,等老人們都過世了,不要說迎神節(jié),怕是村都荒蕪了……書記說完,一臉落寞。
但今天的黃水岙依然是熱鬧的。狹窄的村道上停滿了各色車輛,炊煙開始在村莊錯落的屋頂上裊裊升起,巷弄里飄蕩著孩子玩耍的笑聲,門前院里是婦女們忙碌的身影……村人們在這個節(jié)日能回來的都回來了,城市再美好,這里依然是他們的家園,是他們心靈可以安放和歇息之處。
早在公元紀年前漢元帝就說過,“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這一句話表達了以土地為本,眷戀故土的中國人特有的情懷,尤其是對土生土長的農(nóng)民而言。
但是,歲月更替,時代在變。為了生計,為了希望,年輕的一代告別土地,告別家園走進城里,為生計奔波,也是沒有辦法的選擇。迎神節(jié)成了他們回到家鄉(xiāng)最好的說辭,不僅僅是為了祭拜神靈,那怕只是短暫的幾天。
早早吃過迎神節(jié)最后的豐盛晚餐,許多人又開始收拾行囊準備回到城里,走在村道上,依然可以感覺到家門口年老的雙親那不舍的神情……
書記、村長今晚也要回到城里。他們背著大包小包,攜兒帶女,站在村口,回望著這沐浴在夕陽下的小村,我們幾個相對無語,只有風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