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技藝——打草鞋
草鞋是山區居民過去的傳統勞動用鞋,祖祖輩輩的農民穿上它,辛勤勞作;紅軍穿著它爬雪山、過草地,寫下長征詩篇。草鞋成了一個時代的印記,打草鞋也成為那個年代村民必會的手工活。
如今,草鞋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偶爾再看見它,也只是作為民俗的擺設或紀念品。
在舉水鄉月山村,有一位老人仍然用傳統的工具和傳統手藝編織著草鞋。老人叫吳方慶,今年66歲。老人說,17歲開始他就從父親那里學會了草鞋的編織手藝,幾十年來,他牢記編織的每一步要領。
“別看草鞋很普通,但制作起來比較繁瑣。”見到吳方慶時,他正坐在長板凳上,布滿老繭的雙手在一個木架上忙碌地穿梭著。“這個就是打草鞋的專用工具,草鞋耙。”老人指著眼前的木架子,架子前面粗橫木上有5個木齒,中間一個長齒,兩邊各有兩個小齒,橫木側面中部垂直安有一個木勾,正好構成了一個帶側勾的大“丁”字。
長板凳上還放著許多稻草,“草鞋的原料主要是稻草,最好是糯谷稻草,特別柔韌。”老人拿起稻草說,“這些稻草經過挑選,然后用木錘反復錘打,一點也不粗糙了。”記者用手摸了摸,果然柔軟許多。
老人介紹,打草鞋從搓繩子開始,把從棕樹上割下的棕櫚片用手工搓揉一番,撕開后浸水晾干,接著抽絲,一般抽3次就能把最長的棕絲挑選出來,只見他兩手一配合,棕絲成了草鞋繩。
搓好草鞋繩,就可以開始打草鞋了。草鞋繩要多長呢?“一‘人’長為標準。”老人說,以前沒有尺子,父親教他兩手攤開放直就是一只草鞋的草鞋繩長度。一根草鞋繩對折兩次,一頭繞在一根小竹節上,即是草鞋鼻子,另一頭扣在草鞋耙上。
老人在腰間系上繩子,把草鞋鼻子拴在繩子上,便不緊不慢地開始了,手里的幾根稻草在草鞋繩內一上一下穿編,邊穿邊不停地往內擰轉。“草鞋無樣,用手量。”老人介紹,這是最初學打草鞋的口訣,意思是草鞋上每一個關鍵的位置都可以用手指測量。編到四手指橫寬時,就可以在兩邊安耳紐了,耳紐的原料是麻繩,“耳紐差不多也是四手指橫寬。”老人一比劃,又接著打草鞋。
“感覺稻草少了,就加一根。”老人用手摩挲著,第二個耳紐距離第一個一指長,第二個耳紐的長度是三手指橫寬,緊挨著是第三個耳紐,比第二個少兩公分。
在編織過程中,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稻草一根一根的編織進去,還不時身子稍稍往后仰,用力打緊草鞋。老人解釋,“要把草鞋編織得整齊漂亮,關鍵是腰間的這個繩子一定要一直拉緊,否則編出來的草鞋容易松散不整齊。”
從起手到鞋底的成型,大約一小時左右,老人用剪刀剪凈草鞋邊線外多余的線頭,再用一組線將耳紐貫穿起來,一雙草鞋算是正式完工了。編好的草鞋,前寬后窄,中間內收,兩頭橢圓。老人樂呵呵地說,“看出來沒,就像是一張箬葉,所以常說,草鞋的樣子就是箬葉的形狀。”
記者在好奇之下,試穿了一下草鞋,很通風透氣,只是腳掌兩邊拴著的地方有些刺疼,老人透露,那時每天穿,拴的地方起繭了,也就不疼了。如果穿了10多天,草鞋鞋底磨得平整光滑后,整雙翻過來,外底當內底穿,相當舒服。
草鞋畢竟是稻草編織出來的,所以牢度肯定不高,老人回憶起以前穿草鞋勞作的時候說,以前穿著下地干活,最多穿40多天,但是用舊布條和稻草混合編的草鞋,比較耐穿,能穿兩個月,穿起來更柔軟舒適。
可是,這草鞋純粹是稻草編織成了,一不防水,二不擋風,到了冬天或者遇到下雨天,不就沒有辦法穿了嗎?老人笑笑,“這個簡單,一碰到下雨天,用春筍殼一改造,草鞋就變成了套鞋。”
老人告訴記者,如今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了,草鞋早已失去了實用價值,多為人們旅游紀念和懷舊悅目之用。2012年,他在“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展演慶元傳統草鞋編制技藝,“來往游客都站在旁邊看我打草鞋,問我賣不賣,我想想他們買回去當藝術品也挺好的,那天我賣出了8雙草鞋。”老人很是心滿意足。
雖然手藝幾乎沒了用武之地,但讓老人尤為高興地是,大兒子對這門技藝感興趣,每次回家都會跟著他練一把,“他耐得住性子,不容易急躁,教給他才放心。”
如今,編草鞋仍然是老人最喜歡做的一件事,“這是祖傳的技藝,我會繼續堅持下去。”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