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源溪穿城而過,緩緩流淌,倒映著古樸精致的廊橋,落霞波光,白鷺齊飛……美麗的背后是河道保潔員辛勤的付出,他們就像“清道夫”一樣,守護著河流的潔凈。
從松源溪洋心橋至會溪大橋,從星光溪過境公路至北門橋,從大濟溪濛洲路至松源溪口,從大坑溪55省道至松源溪口,長達10公里左右的河道由11名河道保潔員分段守護。除洪水暴發,他們全年無休,不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曝曬,每天清理垃圾,盡管工作枯燥、辛苦,他們卻從不抱怨。
水上作業 駕輕就熟
65歲的黃維平從小在河邊長大,熟悉水性,3年前到唯一需要在船上作業的石龍潭河段從事保潔工作。
上午7點10分,記者來到濛州公園,黃維平已經在岸邊打撈垃圾。“人工河這邊船進不去,要先在岸邊把垃圾打撈好再到船上去。”黃維平見到記者說道。岸邊打撈完畢,記者跟隨其一道上船,駛入河流深處。一只裝著垃圾的橡皮艇,一根帶有網袋的竹竿就是他的工具。黃維平熟練地劃著竹竿,見到有垃圾就順勢撈起,倒入船里,動作一氣呵成。記者也拿起竹竿嘗試打撈,第一次劃船,根本掌握不了方向,更別談打撈垃圾。
黃維平一邊劃船一邊告訴記者,河里什么垃圾都有,塑料袋、瓜皮、菜葉、破衣服……更有動物尸體,特別在夏天,這些動物尸體腐爛發出難以忍受的惡臭,要是碰到死豬,得費好大的力氣才能打撈到船上。石龍潭河面較寬,需要四五個小時打撈,要是洪水過后,垃圾沖刷出來,從早到晚10個小時也打撈不完。
記者發現,別的河道保潔員都是戴著一頂黃色的帽子,而黃維平卻戴著斗笠。面對記者的疑惑,黃維平笑笑:“我戴斗笠是有‘歷史原因’的。”原來,這個斗笠是為了阻擋岸邊居民往下傾倒的污穢。黃維平說,他已經好幾次在河流北岸被樓上居民倒下的洗碗水“襲擊”,洗碗水混雜著各種味道,頭上掛著粉絲,身上披著菜葉,心里很不是滋味。這樣幾次后,他就跟單位申請不戴帽子戴斗笠,這樣會好一些。
“雖然工作很辛苦,可是看到河道一天天變干凈自己心里也很欣慰,只是希望市民都能做到自覺保護河道整潔。”王維平說,石龍潭邊很多人垂釣,打撈垃圾的時候難免會碰到魚餌,起初垂釣的人頗有微詞,但經過溝通,垂釣者也開始理解并支持他的工作。
隨著上午2個半小時的打撈完成,黃維平正在一趟趟地用畚箕把船上的垃圾送到垃圾中轉站。
認真工作 無愧于心
河道保潔這份工作,看似不起眼,而且臟、臭、累,面對這份工作,西門河道上的保潔員吳筆通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他看來,工作來之不易,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拿的這份工資。
吳筆通所清理的河道范圍從北門橋到竹坑橋。當天的采訪從一陣細雨過后的早晨開始。從北門橋逆流而上,窄窄的河道確有不少的垃圾,特別是岸邊堆滿了衛生紙、尿不濕,甚至有不少的糞便。吳筆通告訴記者,這條河邊上的居民多是住房衛生設施不完善的,因此在每天一大早和晚上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把馬桶里的臟東西倒到河里,這些紙粘在岸邊水泥石板上,特別不好清理。因為太多接觸這些垃圾,會感到惡心反胃,吃不下飯。
吳筆通按“之”字形前進,清理河里的垃圾,清理過半的河道時,瓢潑大雨突至,吳筆通為了抓緊時間清理垃圾,顧不上回工作站取雨衣,繼續冒雨前行,記者和吳筆通都被淋成了落湯雞。
吳筆通說,這種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在夏天。有時候星光溪里面下起大雨,大水沖出,水位會突然上漲,沒過雨鞋,都來不及躲避。
記者跟在吳筆通后面走著,他不時回頭叮囑要小心,河里水流急,石頭滑,一不小心就會摔倒,他就摔倒過不少次。去年冬天,撿好垃圾準備上岸時,誰知一個踉蹌,摔了個底朝天,渾身濕透,因此著涼感冒了一周多。
上午的清理工作結束后,吳筆通和記者坐在廊橋博物館附近的臺階上聊了起來。他說,雖然這份工作又臟又累,有時候還不安全,但是看到河流越來越干凈,工作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認可,內心感到很欣慰,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價值的。說著,他還拿了三頁的工作心得給記者看,滿滿的寫著自己的工作感受,認真的工作態度可見一斑。
吳筆通告訴記者,自從“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以來,河道比以前干凈多了,在以前,一場大雨把星光溪里的垃圾沖刷出來,得從早到晚撿個一周才能撿完,現在星光溪進行了治理,垃圾少多了。
黃維平和吳筆通只是11個河道保潔員的縮影,在這個城市的每條河流上,這群保潔員365日無休止地守護著河流的整潔,是他們辛勤的付出換來潔凈的河流。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