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道路的暢、潔、綠、美,保證行車安全、舒適、暢通,這是每一位道路養護工的職責和心愿。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是道路養護工的真實寫照。據了解,我縣有一線養路工138人,養護公路省道152.2公里、縣道366公里、鄉道127公里。正因為有了這一群勤勞、善良、樸實的養護工,才讓一條條平整舒適的公路一步一步地從腳下延伸,是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公路的安全暢通。
“帶上毛巾,出汗了就拿出來擦擦汗。”20年前,當時只有20出頭的黃連姿,在丈夫葉祥升每天上路養護公路前都這樣叮囑。在329省道菊壽線海拔1000多米的公路上,每當進入10月下旬,道班工人就要穿上厚厚的衣服,來抵御這里的寒風。
彈指一揮間20年過去了,在深秋午后的高山公路上,葉祥升和同事將一塊落石移到一旁后,已是大汗淋漓,他習慣的拿出妻子準備好的毛巾拭擦身上的汗水,而此時在一旁忙碌的黃連姿也成了這些高山“公路站”中的一員女將。
公路站原來叫“道班”,而葉祥升所在的荷地公路站,距離縣城42公里,是全縣境內省道干線海拔最高的一個公路站,最高海拔1150米。這里只有5名工人,養護里程21公里,一年365天,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寒風刺骨,一路上他們用責任,用擔當,堅守自己崗位,換來了南來北往車輛與旅客的一路平安。然而,對于“夫妻養路工”葉祥升、黃連姿來說,這條公路不僅留下了他們相濡以沫的生活點滴,也記錄下了愛在公路的腳步。
留守,只為丈夫能放心工作
每天早上八點不到,養護工便早早上路,清邊溝、疏涵洞、查路況,保持路面平整,路肩邊坡穩定,邊溝通暢,標志齊全,確保暢通。在雨雪天氣,他們凌晨就要上路巡查,有時甚至連早飯都顧不上吃。
“每天要在20多公里的養護路段上來回巡查,而在山區道路上最大的危險就是山上的落石,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掉下一塊來。”黃連姿說,早些年,每當看到丈夫出工就會一直提心吊膽,生怕出現意外。
才20歲出頭,自己還年輕,為什么不出去闖一闖?起初黃連姿心中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每當看到丈夫出工回家,帶著一身污泥、拖著疲憊回家時,話到嘴邊還是咽了下去。
“養護工作太辛苦,當時自己留下來也就是為了他回家能吃上一口熱飯。”就這樣,丈夫早出晚歸,妻子黃連姿洗衣做飯,讓丈夫能感受家的溫暖。
兩公里水毀路 他走了3個小時
“公路沖毀,人員傷亡嚴重、通訊中斷”,2006年8月10日,超強臺風“桑美”正面襲擊我縣,引發山洪暴發和泥石流沖擊,造成大量公路被洪水和山體泥石流沖垮淹沒。
“搶通生命線!”接到命令后,葉祥升和工友們帶上鋤頭、斧頭、鐵絲摸黑前往重災區,目標只有一個,會同應急搶險人員搶修被山洪沖毀的18米桃坑橋,在救災車輛和人員到來前搶通生命通道。
“兩公里的公路全部沖毀,我們翻山越嶺走了3個小時。”葉祥升回憶起當時的救災場景仍歷歷在目,盡快搶修,能夠提前一小時、哪怕是提前一分鐘恢復道路,就是勝利!
雖然一天下來,每人只吃了兩塊餅干,但是想到任務,大家都不覺得餓,不覺得累。在大自然面前,人有時候很渺小,雖然他們竭盡全力,還是沒能把橋搶通。“那一刻,我們感覺到自己要癱下了。”葉祥升說,也正是有了這次經歷,才真正認識到,養護工最大的責任就是要時刻確保道路的暢通與安全。
在之后的搶險中,他們和大型機械配合作戰,終于將道路打通,為救災工作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新房里的年夜飯 八年來只吃過一回
每年的春節前后,菊壽縣高海拔公路都會出現結冰和積雪現象,給車輛的出行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這時,人們在沿途欣賞車窗外銀裝素裹的美景時,其實已經錯過了不久前那里最美的風景:在飄飄灑灑的雪花和刺骨的寒風中,身穿黃色馬甲的養路工在風雪中鏟雪除冰,掃出一條通往前方的道路。
“每年的冬天,十個腳趾都凍僵了,臉會凍浮腫,這是每一位養護工都有的經歷。”葉祥升說和其他公路站相比,這里的養路工必須要經得起“凍”。
“每當過年時,看到其他人在家里團聚,自己卻要為公路的暢通站好最后一班崗,心里難免有些空落落。”黃連姿說,自己的新房2006年就買在縣城,但是八年來卻只在新房里吃過一次團圓飯,大年三十下午回家,正月初二早上就上路除冰,在家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足40個小時。
“自己苦一點倒也無所謂,就是苦了小孩。”對于小孩,夫妻倆都覺得挺內疚,孩子多數時間都在單調的道班度過。
葉祥升說,但是他可以自豪地對兒子講,父親養護的這條路,可以讓人們走出大山!如今,19歲的兒子也走出大山,在省城上大學,夫妻倆很欣慰。
從青年到中年 只因一路上有你
“干著干著就習慣了,也就堅持下來了,看到過往的車輛安全經過,我滿足了。”說起為啥當養路工時,葉祥升很坦然。從1990年到山上養路,到現在,他已經整整干了23年。
“剛開始是為了幫他,后來自己也干上這行了。”黃連姿說,她2011年也成為了“公路站”的一名臨時工,起初看見丈夫干得太辛苦,經常也去幫幫忙,沒曾想自己也成了養路工的一份子。
從砂石路到瀝青路,從鐵鏟到挖土機,從手拉車到機動巡查車,從出租房到新建公路站房……隨著時間的遷移,養路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也逐步改善。
從青年到中年,20多年來,他們堅守著大山,踩著腳下的20公里路,來回穿梭。雖然山區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條路走出大山,但是對于留守在山里的群眾,這條路不僅僅給大家的出行帶來方便,它還把希望延伸到了美好的遠方……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