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糾紛、婚姻矛盾、財產糾紛、家長里短……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調解員的身影。哪里有糾紛,就要奔赴哪里,放棄休息是家常便飯,有時家里有事情還要舍小家顧大家。
近年來,面對新形勢下發展與改革所帶來的矛盾,人民調解員總是在第一時間介入,使各類糾紛矛盾得到及時、有效化解,保障著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為“平安慶元”創建作出了突出貢獻。群眾一聲聲“和事佬”、“老娘舅”,就是飽含著對人民調解員工作的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及尊重。
那么與老百姓零距離接觸的調解員是怎樣在鄰里、家庭之間化解矛盾調解糾紛的呢?又何以孜孜不倦地奔忙于調解?近日,記者赴安南鄉安隆村采訪人民調解員吳幫廣,了解人民調解員的工作。
兩頭擺平就是能力水平
今年63歲的吳幫廣,是安南鄉安隆村人,從1992年起任安隆村調解主任,至今已有22年了。
“從事調解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記者問。
“就是要敢于擔當,耐得住寂寞,不要去想發財。”吳幫廣說。
在采訪當天,記者巧遇吳幫廣正忙于調解一起山林糾紛。
“別看凈是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弄不好就會出大事的。”在路上,吳幫廣邊走邊向記者介紹道,這次吳某與姚某山林糾紛調解已長達半年之久,雙方都互不相讓,先后調解過7次,現場實地勘查過3次,所以對地形地貌已了如指掌。為了調解這次山林糾紛,吳幫廣走訪了相關農戶,還到過檔案局查看歷史檔案。
經過近1個小時的翻山越嶺,吳幫廣爬上村民吳某與姚某發生爭議的小地名叫“巖下山”的山頭。吳幫廣手握兩家的《林權證》,按證作依據,走完東界踏西界,雙方《林權證》都登記以“坑”為界,而且兩邊都有“坑”,爭議面積也只不過是2畝地。最終吳幫廣裁定雙方各退讓一步,將2畝地分成兩半。
通過3個多小時苦口婆心的勸解,雙方終于在《人民調解協議書》上簽了字。看著雙方握手言和的場景,吳幫廣說:“村民間矛盾化解了,這下我又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前陣子,村里有兩戶人家因宅基地糾紛,互不相讓,火藥味十足,你挖我墻角,我堵你道路。村里人怎么都勸不住,便連夜請來吳幫廣。
“想過日子,就不要鬧,世代鄰居莫要為小事傷和氣。”吳幫廣先是一家一家談,然后把兩家找到一起再談,一次說不通、兩次,兩次說不通、三次……終于化解了怨氣,主動讓出公共道路,自家掏錢砌好圍墻……鄰里和好如初。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去年在調解一起墳頭木柴被砍,當事人和家屬一直保持沉默。為了了解當事人的真實想法,吳幫廣便主動找當事人的親友、鄰居,了解當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通過其親朋好友與其進行溝通,確保了此爭議一次性調解成功。這些糾紛的調解折射出吳幫廣愛動腦筋,注重調解技巧的鉆研和調解方式的創新。
“什么叫提高人民調解的水平?兩頭擺平就是能力水平!”多年調解工作,吳幫廣以質樸的語言來表達對調解工作的理解。
沒有法律知識就壓不了邪
社會不斷發展,民間糾紛出現許多新特點、新情況,單憑熱情、公正已經不適應現在的調解工作,還得靠多學點法律來武裝自己。為此,吳幫廣不斷地跟自己暗暗“較勁”起來。
為快速熟悉和掌握法律政策調解所需要的知識,他邊向人求教邊做調解工作,不斷學習“合同法”、“婚姻法”、“道路交通法”等法律法規,分析研判矛盾糾紛主要類型和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預防和化解。
今年5月份,在一家竹制品公司打工的吳某,上班期間,手指不小心被機器扎傷,出院后因營養費等問題出現紛爭。于是吳某找到吳幫廣。經了解后,吳幫廣及時介入,邊對照《勞動法》進行學習梳理,邊跑縣人力社保局咨詢相關事宜處理意見,做到心中有底。7天時間內組織雙方3次調解,最終達成該公司除賠償全部醫藥費用外,住院治療期間,每天支付工人工資80元、護理費120元、營養費40元的協議。吳某緊握著吳幫廣的手感激地說:“要不是你,我這些費用就討不回來了。”
同樣,在去年2月份,發生在安隆電廠旁兩輛電瓶車相撞的交通事故,雙方都受傷住進醫院,這起交通事故當事人吳某也找到了吳幫廣調解。接手后,吳幫廣深知這起交通事故與普通矛盾糾紛調解不同,于是把雙方當事人組織起來,到事故現場勘查,了解發生事故真相。由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當天吳幫廣就自己騎著電瓶車迅速跑到交警大隊,找到經驗豐富的民警咨詢、請教,如何調解交通事故。最終,吳幫廣根據《道路交通法》,達成過錯一方賠償10000元醫療費用。
一樁樁、一件件的糾紛矛盾,吳幫廣總是能以法服人、以理明人、以情動人,用公平調解的“金鑰匙”打開“一把把”矛盾糾紛的銹鎖,把各種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從事調解這么多年來,吳幫廣在當地的聲望越來越高,不僅老百姓樂意找他,就連政府部門遇到難事也會找到他解決。吳幫廣這樣概括道:“沒有公心人家信不過,沒有熱心碰到困難就要繞道,沒有決心辦法就缺少,沒有法律知識就壓不了邪,沒有耐心糾紛就解決不了。”憑借這句真言,他腳踏實地,為民解憂,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層調解工作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從未上交過一起矛盾糾紛
22年來,經吳幫廣調解各類糾紛高達1000多件,調解成功率100%,有效遏制和處理群體性、突發性事件10余件,22年來,實現了無村民越級上訪、無矛盾糾紛上交、無群體事件“三無”目標,吳幫廣也成為遠近聞名的“金鑰匙”。
“安隆村是安南鄉最大一個行政村,人口有1000多。”縣司法局干部吳日耀說,22年來,沒有一件矛盾糾紛出過村,這可不簡單。
問有什么秘訣,吳幫廣笑著說,秘訣就是:“盡好這份義務,關鍵要快,有情況要立即前往,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接到電話就馬上趕去,不能拖拖拉拉;要以理服人,公正公平,把當事人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向引導。”
據村民們說,在安隆村小到夫妻拌嘴、婆媳不和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到鄰里打架掄錘、矛盾激化的群體性事件,一起起矛盾糾紛都被吳幫廣一一化解。
調處民間糾紛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吳幫廣幾乎天天、時時都有要面對和調處這些矛盾,其間的酸甜苦辣一般人是很難體會的,然而他沒有一句怨言。“廣調”是村民們對他的親切稱呼。
在吳幫廣家里,擺滿了各種榮譽證書和獎牌,優秀調解員、十佳和事佬……這些榮譽足以證明他是個優秀的調解員。
象吳幫廣一樣,奮戰在調解崗位上的調解員,全縣共有1382名。去年,全縣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746件,調解成功率達97%以上。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如果說“楓橋經驗”是一劑調解良藥,那遍布全縣的人民調解員就像一把把“金鑰匙”,在與百姓心與心的溝通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件件關乎民生的事辦妥了,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