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起早摸黑,東奔西走,風雨無阻,每天市民們所需的蔬菜肉食都得通過他們的手,一一擱進“馬大嫂”們的菜籃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幾天休息……這就是不少賣菜人的生活。據粗略統計,從成量批發到設攤零賣,縣城足有近千個菜販。
近日,記者分別在凌晨、上午和下午3個不同時段,跟隨菜販在早市和菜店體驗了賣菜生活。
雖辛苦 卻也是一份穩定的工作
凌晨4時,慶元的氣溫7攝氏度,菜販練發煥駕駛著四處透風的電動三輪車,踏上了進菜之路。“每天早上都是不到4時就起床,夏天還好,冬季不太好受。”練發煥一邊與記者聊著天,一邊行駛在空蕩蕩的街上。
一路上,寒風不時吹來,記者雖早有準備,穿上了棉衣、棉褲,還是覺得很冷。10多分鐘,練發煥到了早市,此時早市門口已經停了不少車輛。“每次來早市路上的行人、車輛都不多,所以車開得比較快,來得早一些,可以選最好的菜。”
練發煥停好車,到了早市內。這里相比戶外暖得多,菜販們將菜堆成一堆堆,擺放在塑料袋上供人挑選。練發煥拿著前一天晚上寫好的菜單,在早市轉了一圈,才開始選菜。
“早點來就有時間可以先看菜,問價格,再選菜,這樣能知道當天有哪些菜,大概價位怎么樣,貨比三家,買到的菜質量會更好一點。”練發煥樂呵呵地說,一圈轉下來,雖然花了10多分鐘,不過收獲也大,今天需要的菜要到哪些菜販那里去買,心里已經有底了。
在蘿卜攤上,練發煥蹲下選了10幾個,上秤、付錢,“老板,幫我菜放一下,我等下回去的時候來拿。”說著,練發煥又到下一個菜攤重復同樣的工作。
20分鐘后,練發煥手上拎了2袋蔬菜,又路過之前買菜的菜攤拿菜,往門口的電動三輪車上放。這時的早市,人也多了起來,進菜的菜販進進出出,大家都在忙個不停。
“進菜也有很多學問的,就拿今天的蘿卜來說,我買的是0.6元錢一斤的,雖然比別的菜攤貴了0.15元,但是這些蘿卜白,又直,肯定會賣得好。雖然賺得少,可是一般今天就能賣完,不會剩下來,明天再進新貨,就不會有浪費。”練發煥一邊挑菜,一邊講著他的生意經。
隨后,練發煥又到各個菜攤上,收購需要的菜,一個小時后,完成了今天的采購工作。
回到位于江濱路上的菜店時,已經5時30分。這時,練發煥的妻子練月平已經在店里忙活了近半個小時了。“剛開始賣菜的第一年,我們兩個是一起去進菜的,后來天氣冷起來了,發煥也說進菜已經熟悉了,我才沒跟著去,而是在菜攤準備‘開張’。”練月平說。
練月平是荷地鎮黃洋村人,10多年前到縣城打工,先后開過烤鴨店、做過來料加工。2011年,練月平從在江濱小學旁邊開熟食店的表妹那得知,旁邊有一家菜店轉讓。練月平夫婦在實地查看之后把店轉了過來,6月9日開始賣菜。菜店開了一年多后,為了增加收入,練發煥在菜店門口支起了一個攤位,干起了老本行——賣豬肉。
從早上5時30分開始,練月平先是整理昨天的剩菜,將黃葉、爛菜、變質的菜剔除,再把當天剛進的菜按照以往的順序整齊擺放好,接著把冰箱里的貢丸、帶魚、雞殼等冰凍食品整理好,清理魚缸,再掃地、擦桌子……全部事情都做好,練月平才開始煮早飯。而這時,練發煥也正好把豬肉完成分類。
早餐后,菜攤就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顧客,客人買過之后,又要重新整理被客人弄亂的菜,從早上一直持續到13時,練月平才有時間開始煮午飯。飯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整理,下午賣菜又一直持續到19時。
一天內,記者發現,練月平除了吃飯的時間外,其余一刻都沒有停下,一直站著工作了一天。
“冬天還好,臉盆里面的水不需要整天換,工作量少了很多。如果是夏天,臉盆的水不換的話水就會冒泡,菜很容易變質。”練月平說,一天最忙的時候是中午和晚上的吃飯時間,有時店里一下子涌進10多位顧客,稱菜都來不及,價錢也是顧客自己記,等顧客都走了,菜店里就像打過仗似的,亂得不行。
賣菜雖然辛苦,卻也有不少好處。“上街少了,用錢的地方就少,錢能攢得更多。”練月平笑哈哈地說,從開始賣菜后,幾乎很少上街,買衣服、鞋子等次數屈指可數,這也相當于賺錢。
繁忙的日子也有小樂趣。從早上開始,菜店里就有音樂傳出來,而在忙碌的間隙,練月平也時不時來上一句,“火紅的太陽照在我身上、火辣辣的情歌在飛揚、用我的一生為你思量……”
“沒有賣菜之前,空的時候還會去跳跳廣場舞,鍛煉一下身體,可是自從賣菜開始,每天都很忙,再也沒有去過,就弄了臺老人機,放在店里唱唱歌,熱鬧一點,而且現在從早忙到晚,也算是一種鍛煉。”練月平說,從賣菜開始,他們全年只休息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四幾天,大年三十都是要賣到17時左右。平常早上都是5時起,晚上8時多點就睡覺。
練月平有兩個孩子,女兒上大二,兒子上初二。學習成績好的女兒,懂事的兒子,讓練月平很欣慰。“去年家里添置了一臺全自動洗衣機,現在兒子自己的衣服換下來也會扔到洗衣機里面洗,看到店里忙不過來,也會幫幫忙,看到他們的變化,這是最高興的事。”練月平說。
“賣菜確實辛苦,但這也算一份穩定的工作,我們夫妻倆很知足。”練月平說,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學習好,身體好,自己兩人能掙錢買套房子。
無法言語的她 想給孩子最好的
和練月平不一樣,菜農吳啟花是自家種菜自己賣。
吳啟花是百山祖鄉楓樹坪村人,今年41歲,她是一名殘疾人,17年前,因生病醫治無效后聲道受損,無法發出聲音。從2006年開始,她和丈夫吳廷富在縣城租地種菜,自種自賣,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簡單而充實的生活。
早上5時,在丈夫吳廷富的幫忙下,吳啟花騎著腳踏三輪車把自家種的菜拉到早市,在早市門口賣菜。
當天,吳啟花賣的菜有芹菜、油菜、蒜葉三種,除了這些,她家種的菜還有菊花菜、生菜、花菜和包菜等,每樣種的都不多,但是品種齊全。
每當看到有顧客從菜攤前走過,她就將自己的菜往顧客面前送。“芹菜多少錢1斤?”她馬上伸出3個手指。“3塊?”她微笑著點點頭。把顧客挑選好的菜輕輕放到電子臺秤上,輸入價格,比出兩個手指告訴顧客2元錢,接著熟練地遞菜、接錢、找錢,微笑看著顧客滿意離開。
“蒜葉多少錢1斤?”她伸出5個手指。“5塊?太貴了,便宜一點。”她搖搖頭。
“這油菜多少錢1斤,怎么這么小個。”一顧客拿起油菜看了看,又放了回去。她看到顧客要走,立即比劃著手指,顧客不明其意轉身離開了。吳啟花寫在紙上告訴記者,其實她是說最后一斤了,可以便宜一點。為此,吳啟花悶悶不樂,直到下一個顧客到來才露出笑臉。
每當沒有客人的時候她就理菜,把菜擺放得整整齊齊。有些熟客來了直接比手勢問價格,甚至有的熟客沒問價格就直接說買多少錢。吳啟花告訴記者,給熟客就會便宜一些。
一輛腳踏三輪車,一臺電子臺秤,兩塊木板,這就吳啟花所有的裝備。她用獨特的手勢賣菜,她總是小心翼翼地拿菜、稱菜、找錢,熟練之余略顯謹慎。
吳啟花剛開始賣菜時是用大喇叭走街串巷叫賣的,她爸爸跟著幫忙。時間長了,吳啟花一個人固定在早市賣。在賣菜的時候,有時會因為無法討價還價而失去一些客人。
9時不到,菜已經賣得差不多了,吳啟花便開始收拾東西。東西收拾好后,她到早市里買了一根山藥、四個辣椒和一袋面包,在炒貨店買了一點花生和薯條,又路過豬肉攤買了一點點豬肉。吳啟花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兩個孩子愛吃的東西。
騎行20分鐘后,記者跟隨吳啟花來到她位于濛洲街道后碓村的家。這是一幢兩層的土木結構房子,房子外墻有些破損。樓下是廚房和擺放農具的小屋,樓上是住房,一臺破舊的電視機是家里唯一的電器。
回家之后,吳啟花開始打理家務,飯后,她和吳廷富一起到西門村街尾租來的地上打理菜。
“今天的菜賣了239元,比昨天多賣了23元。”吳啟花比著手勢笑呵呵地告訴記者,今天的收獲不錯,雖然一天賣菜賺不了多少錢,卻可以慢慢攢著給兩個孩子讀書。
吳廷富今年43歲,是個很樸實的農民,有時也打打臨工。“雖然住的房子破舊,但一家人在一起覺得很幸福,現在母親也和我們住在一起,我們在田里忙的時候,母親幫忙照顧孩子。”吳廷富說,賣菜時,他得早起幫妻子把菜送到濟川路口,再回家送孩子去上學,之后去菜地。有時因為菜沒成熟沒得賣的時候,就去打臨工,增加收入,這樣的生活很充實。
吳啟花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四年級,一個上三年級,她的女兒學習成績不錯,兒子聰明可愛,孩子們給這個家增添了不少歡聲笑語。
說起愿望,吳啟花在手上寫出五個字——學習好一點。對于未來,吳啟花充滿期望。她比劃著告訴記者,每年要支付3700多元的房租,1100元的田租,她家賣菜的收入成為全家經濟的主要來源,現在,顧客越來越多,賺得也比以前多。平常全家省吃儉用,生活過得簡單而充實。她相信能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日子會越來越好。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