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滿粉灰的安全帽,忙碌的身影,鑄成一幅流動的畫,這幅畫的主角就是建設工人們,他們是“美麗慶元”的建設者。
或許他們并不屬于這座城市,但他們卻是這座城市的建設者,他們從最細微、最直接處感受這個城市建設的溫度,他們就像一顆“螺絲釘”,雖小的不起眼,卻對這座城市的建設起著了不起的作用,他們就是建設一線的外來建設工人。記者走近這些外來建設者,感受他們的工作和苦與樂。
人物:張紅旗
來自:山東菏澤
工地:高速公路連接線四標段
今年45歲的張紅旗來自山東菏澤,去年秋天來到高速公路連接線四標段工地。
據統計,高速公路連接線四標段共有120多名工人,百分之九十來自外地,其中大部分來自江蘇、安徽、山東和浙江。
紅色安全帽,軍綠色工作服,咖啡色帆布鞋,戴著袖套,左手拿著防護面罩,右手拿著焊接棒,這是記者第一眼見到的張紅旗,他一絲不茍焊接的樣子猶如在完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焊接閃爍刺眼的火花讓人不敢靠近,待張紅旗焊接結束記者才湊上前跟他聊了起來。“我們現在在做立柱的鋼筋籠,每個鋼筋籠要用一個個鋼筋圈把42根鋼筋給固定住。”張紅旗一邊在兩個工友的配合下給鋼筋圈測量標記,一邊跟記者介紹。拿著粉筆的手沾滿了鐵銹,工友兩頭拉著線,張紅旗仔細按照刻度在鋼筋圈上劃下記號,“每兩根鋼筋之間相隔15厘米,不能多,不能少,不然柱子可就不牢固了,我們的工作也沒啥技術含量,但是一定得細心,嚴格按照標準,建橋容不得一點疏忽,哪怕是再小的地方,要是弄錯了就給整座橋埋下隱患。”
張紅旗告訴記者,出來打工已經有8個年頭了,待過不少工地:天津高速公路橋梁、北京7號線地鐵、滬昆高鐵橋梁、福建蒲城龍蒲高速公路富官2號橋……張紅旗對自己參與過的工程如數家珍,他說看著座座橋梁在荒地上建設成型,想到里面有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就感到十分的高興和自豪,以前工地上好多事情要靠手工,現在工地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大機器,建設橋梁的速度越來越快了,“你看,我們去年來的時候這里還啥都沒有,現在一座橋的樣子基本都出來了。”
在工地上干久了,張紅旗對各種工種都越來越熟悉,他說在這個工地上,焊接、立柱子、包扎鋼筋、澆混凝土他都做,哪里需要,他就出現在哪里。
6點多起床,7點開始上班,到11點30分張紅旗結束上午的工作,跟工友一起到食堂洗手吃飯。食堂就在工地邊上,跟工人們的宿舍連在一起,是臨時用鐵皮和泡沫搭建的簡易房。一人一盒飯一碗菜,碗里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吃飯的時候,張紅旗幾次把碗里的肉夾給對面的小伙子,他們來自同一個村,張紅旗說他們村子里有十幾個人在這個工地上,這個小伙子年紀最小,大家都很疼他,工人們常年在外,一年也就春節、中秋節回家兩次,平日里就是工友之間相互照顧,大家吃、住、工作都在一起,感情很好。
張紅旗和4個同村的工友住在一個宿舍,4張鋼絲床,他們自己用木板和鋼筋搭的桌子、凳子,還有一個小小的電視機。張紅旗說,下班在宿舍就看電視劇。“我喜歡看抗日片,除了看電視也經常用手機看新聞。”張紅旗跟記者說自己這段時間很關注APEC會議、二十國集團峰會的新聞。
對于張紅旗來說,出來打工那么多個年頭,早就習慣出門在外的生活,但還是時不時會想家,想吃上一口山東的大餅。“我們外出打工的,能有一份工作不容易,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靠自己的一雙手吃飯,我是家里的頂梁柱,快到年底了,一家人都盼著我回家,等拿到年底的工資回家好好置辦一些年貨。”說著,張紅旗又在工地上干起活來。
人物:朱國和
來自:湖北
工地:二中遷建項目
早上7點,工地上霜還未融化,一團團的白氣從口中冒出,朱國和跟工友們就已經在工地上工作了。這里有三分之一的工人來自外地。朱國和負責邊坡治理工作,每天6點多起床,吃完早餐就到工地上,開工前先檢查施工的原料是否備齊,測量前一天堆砌石墻的高度、寬度,沿著400多米的邊坡仔細檢查每一個細節是否有差錯。
今年41歲的朱國和從事建筑行業已有20年,可謂經驗豐富。二中遷建項目負責人介紹,邊坡治理比較復雜,特地請經驗豐富的朱國和來負責這項工作。朱國和總是測量儀器和圖紙不離手,左手臂夾著圖紙袋,右手拿著全站儀,在工地上來回穿梭。
氣溫漸漸升高,地上的霜融化,黃泥地泥濘不堪,朱國和全然顧不上陷在濕泥里的雙腳和褲腿上沾滿的黃泥,固定好全站儀,閉著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集中在儀器鏡頭前,一邊觀測一邊調焦距,然后在圖紙上做好記錄。“全站儀是用來測量坐標,定點用的,還有棱鏡,是通過紅外線反射來測距離。”朱國和一邊工作,一邊跟記者介紹。
除了做測量,畫圖紙,朱國和還要指導工地上的工人具體施工。給邊坡砌石頭墻的大部分是五六十歲的老石匠,朱國說這些石匠工作都比較認真,讓他省不少心。記者在工地上聽到朱國和對石匠們講的最多的兩句話就是“注意安全”和“仔細小心”。朱國和說,工地上安全第一,時時刻刻都要強調,此外,做事一定要認真細心,做建筑可一點都馬虎不得。只要一絲不茍認真做事,吃苦耐勞,就沒有做不了的工程。“大面朝下。”“石頭要擺正、平穩。”“這兩塊石頭之間寬度太大了,不牢固,重新做。”“這里灌漿太少了……”朱國和不斷地叮囑著。
跟朱國和一個辦公室的老劉告訴記者,朱國和白天在工地上忙活9個小時,晚上還要在辦公室研究圖紙或是看書。記者走進朱國和的辦公室,桌上和書架上堆滿了圖紙和建筑書籍,桌上擺著《建設工程項目基礎》《市政公用工程管理與實務》和《建設工程法規相關知識》幾本書,朱國和告訴記者,自己已經考取了二級建造師,看書一來是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二來也是為了考取一級建造師資格。“現在工藝和材料不斷更新,不看書不行啊,光是拿儀器來說,當初我們是用經緯儀,現在用全站儀還有GPS定位,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把工程越做越好。”
朱國和的妻子是老家的一名中學老師,因此他說對二中遷建項目工程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而且他對慶元也有一份感情。朱國和在杭州的工地上認識了十幾個慶元人,關系不錯,這次來慶元工作也是經過他們介紹,他說很喜歡慶元的風景和人,“這里的領導對我很好,慶元人也很淳樸、熱情,我的電動車停在街上兩三天都很安全,這要是在外地,電瓶早就被人偷了。”朱國和還說,不僅自己喜歡慶元,連他的兒子也很喜歡慶元,尤其喜歡慶元的廊橋,平時出門幾天就鬧著要回家的兒子今年暑假來慶元玩了一個多月也不舍得回家。說著,朱國和拿著手機給記者看兒子的照片,看著兒子的照片,他黝黑的臉綻放著笑容,這張臉經過工地上風吹日曬的刻畫,記錄著一個個項目的建成。
【記者手記】
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所建造的,無數的普通人用雙手創造著生生不息的生活。外來建設工人于慶元是過客,但是慶元的一個個項目工程卻因他們灑下的汗水而永遠記住這些建設者,留下永不消逝的烙印。讓我們向項目一線工人致敬!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我們
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主辦 © 慶元網版權所有 保留所有權利 浙江在線加盟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00042 ICP備案號:浙ICP備20028743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