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百山祖鎮17個村陸續提交“一村一品”土特產,30多種“山貨”齊聚,儼然像是一場產品展銷會,各色“土味”十足的包裝,凸顯山民們獨有的“農味”思維。對比之下,一些村民對自己包裝不滿意,還要求鎮農辦帶領大家去義烏小商品城“淘一淘”。這是百山祖鎮“一村一品”旅游商品設計開發創意大賽現場的熱鬧場景
作為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的高山鎮,百山祖鎮有著自己的高山風情,也更加注重自己的特色風情。
建設產業基地,著力打造農業風情小鎮
“今后我們也有了自己的金字‘農牌’,我們的紅米也有大、中、小包裝了,這些米都是我們自己“紅土地”基地生產的”百山祖鎮齋郎村書記葉伙有說。
“坐擁百山祖,就是坐擁金山銀山,就是要走山路、打山牌,現在我們全鎮已經有了合湖田螺、齋郎紅米、龍巖花菜、黃皮稻田彩鯉及油菜、錐栗等高山基地13個,部分生鮮產品“特供”中小學和各大餐飲酒店。這次旅游商品大賽,鎮農辦還對接義烏小商品市場,做好產品包裝,就是要打造‘一村一品’、‘村村有品’的高山小鎮農業風情。”百山祖鎮書記葉肖峰介紹說
優化村莊景致,著力打造生態風情小鎮
利用生態環境優勢,依托核心景區資源,提升景觀景致,更加凸顯生態旅游與村莊人文歷史相和諧。
“現在我家門口就有個水車小品,游客還以為是我自己搞的呢,很多人喜歡在這里拍照。”車根村農家樂頂峰人家業主毛永江說。
為了更好地點綴生態景觀,串點成線,百山祖鎮修建了6公里黃皮山下湖通景公路,規劃黃皮、橋陌“民宿”特色村,同時,利用零星空地“植綠增彩”,設置水車、石磨、水榭、盆景等景觀小品20多處,增添了游客駐足留影的念想。
“鎮里和村里一起對綠化小品、景觀涼亭、景觀水渠等進行提升改造,現在我們生態風情小鎮真的是一步一景了。”車根村村主任毛永明說。
推廣特色品牌,著力打造文化風情小鎮
挖掘百山祖原有的“紅色文化”、“香菇文化”、“戲曲文化”,全面凸顯小鎮特色文化魅力。
“其實百山祖是最有文化底蘊的地方之一,百山祖不只看山,更大的買點在文化……”百山祖鎮分管文化副鎮長李明說。
“2013年,我們把齋郎紅色文化禮堂建起來了,還自發籌資42萬元,建起了全鎮第一個‘村級慈善愛心基金’,廣告上不是說了嗎,‘走紅軍路、嘗紅米、喝紅酒、唱紅歌、看紅日……’說的就是我們齋郎”齋郎村村主任葉隆鋒說
百山祖最大的文化資源是香菇文化,香菇文化源在龍巖,龍巖歷史文化名村,才是真正的“香菇始祖朝圣地”。“龍巖村的歷史文化名村規劃已經開始了,縣里面不是搞“朝圣文化”嘛,以后朝圣吳三公,龍巖是重要一站。”龍巖村村主任吳根亮說
為了更好地宣傳香菇主題文化,百山祖鎮投入30多萬元扶持“菇民戲”、香菇功夫、菇寮白等香菇文化,2014年,通過重整“菇民戲”地方劇種,重現特色戲曲風采,成功使黃土洋村躋身全省“十大傳統戲劇特色村”。
創建農家樂園,著力打造幸福風情小鎮
建設百山祖國家4A級景區,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發展經濟,興農產業,富裕百姓。
“以前我是村里唯一個留村的青壯年,苦于沒有其他門路,只能用自己的老房子建個農家樂,這幾年,生意一下子好起來,我還搞起了彩鯉基地,現在好多青壯年都想回來搞農家樂了。”黃皮村農家樂經營戶吳禮銀說。
“農家樂沒有特色不行,現在我們已經推出了車根村省級農家樂特色村、齋郎紅色主題農家樂特色村2個窗口單位,以后,我還規劃了龍巖香菇文化農家樂特色村和黃皮、橋陌、黃水“民宿”主題度假村等一批主題型、風格化農家樂園,準備統一規劃、分批分期建設。”百山祖鎮鎮長姚德飛介紹說。,
隨著百山祖國家4A級景區進一步開發,百山祖鎮全鎮成為核心景區的半小時輻射圈內,農家樂建設呈現熱火朝天景象,目前全鎮共有農家樂19家,民宿149間,床位275個,餐位1450個,吸納從業人員400多人,間接受益農戶近1000人,成為小鎮第一新興支柱產業,也成為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水平的第一富民產業。